“人之初,性本善,不做作业是好汉。老师问你怎么办,拿着刀,背着干。打不过怎么办?打不过找奥特曼。”这些经过改编,被孩子们用来调侃、抒发某种情绪的诗词、儿歌,被称为“灰色童谣”。近日,一则关于“灰色童谣”的微博在网络上迅速爆红。微博中收罗的32条经过改编的顺口溜、诗歌,大多为恶搞、调侃甚至攻击性语言的内容。(2月24日《武汉晨报》)
灰色童谣,很多人并非第一次听到,比如前两年,就有诸如“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起炸药包”改编《上学歌》者,对于此类童谣有些家长和教育者表示了担忧,比如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坏影响,实际上大可不必,毕竟孩子编此类童谣大多数是出于好玩,很大程度上甚至并非了解童谣的真正含义,不过是跟着大人模仿一些词汇而已。
但是孩子的游戏之作却并非一点价值也没有,因为灰色童谣更多的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孩子以天真的视角观察社会,真实的记录下来,这对于成人来说是一笔财富,反思的财富。比如,“作业最多的人是我,书包最重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这何尝不是对素质教育失败的控诉?再比如,“考场风光,千里纸飘,万里眼瞟。望教室内外,风景甚好,交头接耳,互打手势,欲与考官试比高……”这描写的是学生考场,但点睛之笔何尝不是讽刺官场?由此来说,灰色童谣,孩子们在创作,大人却要来听。
实际上这也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在中国古代,实际包含两大类型:一是纯粹的儿童歌谣,一是预测政治结局的民歌——谶谣中的童谣。这类童谣采用通俗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解说人事,有时甚至只是一则童谣,就可以终结一个看上去树大根深的王朝的命运。所以,童谣不失为一面窥视中国历史大势的镜子。如同古时的谣言,创作很多都是源自成人,比如刘伯温就制作了很多童谣,如今许多网络上的童谣恐怕也是源自成人之笔,这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童谣的原因。
因而,面对灰色童谣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一者,灰色童谣的泛滥在于绿色童谣的少,如何多制作一些积极向上的童谣来给孩子们分享,无疑是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二者是,我们常说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学校不能孤立的存在,社会风气难以避免的会影响校园,面对这一局面不能闭门造车,而应积极应对,通过灰色童谣,找出突破口,进行个人的反思和制度的反思,不应该只是告诉孩子不要去唱去创作,以此而言,古代人对童谣的重视则值得我们学习。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