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卡能否惠及“夹心层”?

2013年02月07日 13:38   来源:南方日报   王姝君

  近日,惠州市在全省率先推行文化惠民卡,持有者每年将获得200元的文化消费补贴,到定点文化消费点可享受特定折扣优惠。据悉,首批文化惠民卡针对的是优抚对象、低保家庭、五保供养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低收入者。对此,固然无可厚非,但却有所疏漏。

  按常理讲,一旦涉及惠民工程,低收入群体总是优先考虑对象,甚至是唯一受益者。然而,文化消费与一般的经济性消费不同,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精神消费,既要有购买能力,也要有文化需求。对此,孔子就对弟子冉有说过,先“富之”,后“教之”。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更是在其提出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中指出,人只有解决生理需要,才能谈社交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说得直白点,对于一个整天忙于生计、渴望脱贫的人,文化是一种奢侈品,文化需求更无从谈起。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不用给低收入者送文化了,而是说我们不应把视野局限于低收入者。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另外一个群体,他们不是社会最底层,所以未纳入各种惠民措施;他们又不够有钱,对文化渴求,但却有经济压力。他们就是文化“夹心层”,就像买房“夹心层”一样,需要被关注。这个群体集中在刚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若能将文化惠民卡覆盖到这一群体,更能彰显文化惠民的力量。

  一方面,“夹心层”更善于发挥惠民卡的效用。对于贫穷者,由于长期远离文化消费,送文化福利给他们可能会激发起他对文化的暂时性关注,但却是杯水车薪。而对于有一定教育背景的“夹心层”来说,一张卡带来的则不仅仅是场电影或音乐会,而是文化的长期消费。另一方面,惠民卡通过“夹心层”更能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对很多穷人来讲,即便打了五折的电影票还是贵的,打了八折的高雅演出还是遥远的,惠民卡的效用可能仅仅是用200元买点文具罢了。但“夹心层”却会用好折扣,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中,甚至带动身边人学文化、讲文化,让文化消费成为一种潮流。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