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个月,上海滩上的“抢票新闻”令人咋舌。
9月“抢”的是话剧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连续第三年推出“半价开票日”,观众购票欲望之热切场面之火爆,被网友戏称为“丧心病狂”。从9月13日晚上10点半开始,观众等在话剧中心票房门口开始排队,翌日开售,延绵不绝的队伍竟从上午9点持续到次日凌晨4点多,售票过程长达近20个小时,创造了上海话剧史上单日售票的奇迹——一天内卖掉35000张票,总票款300多万,大小剧场的近百场演出票一日售罄!
10月“抢”的是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票。总数近1.8万张的优惠票,仅10月9日一天,就在全市17个区县的29个供应点售出了1万多张!有些热门剧目的票,在开售头几分钟内就被秒杀,剧院惊呼“卖疯了”!据悉,本届艺术节献演47台中外优秀剧目、10项艺术展览,名家集聚,精品荟萃,连同群众文艺等节中节的各类活动,预计吸引480万人次参与。
而从举办15年来的历程看,贴近市民、惠及观众业已成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一种“约定俗成”,热爱艺术的人们一个急迫的期盼。比如,2005年的第七届艺术节优惠票首次进入社区试点销售;2006年第八届艺术节前夕,原本预计销售一天的两万张优惠票在4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而2011年第十三届艺术节的优惠票,在全市35个销售点同时开始售票,供应量近2万张,达到艺术节参演剧目总票量的15%以上。
艺术源自大众,艺术面向大众,大众与艺术天然有缘,而对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而言,横亘于大众与艺术之间的,往往是观赏艺术的代价,也就是入场券、观摩票的开销。动辄数百上千元一张票,即便看一场电影也要花费百元,能不令大多市民望而生畏、抖豁却步吗?
今年3月,作为中国第一座按照国际一流剧院标准建成的现代化大剧院——上海大剧院,第一次闭门大修前免费开放10天供市民参观。没想到的是,无论一反常态的高温,还是突如其来的滂沱大雨,都没有让蜂拥而至的参观者止步。每天早晨8点不到,大剧院门前就出现排队长龙。从远郊赶来的一对夫妇,竟在凌晨3点在大剧院门前支起简易帐篷,露宿到清晨,等待第一个进剧院参观。耄耋老人们则焦灼地表示:“老剧院的样子可能就要不见了,怎么样也要来看一眼。”大剧院通过对上万参观者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他们中的90%以上从未进过大剧院。有人估计,大剧院开业15年,申城2300万居住人口中真正到过大剧院的不足300万人。而这恐怕还是一个过于乐观的数字。原因太简单不过,那就是票价太高。
文娱演出当然要走市场,剧团剧院当然要讲求经济效益,但无论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追求无疑是更为重要的。如何辩证地把握赚钱与惠民的关系,是繁荣文化、推进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的一道现实而严峻的考题。上海国际文化节、上海话剧界等都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广受欢迎。上海大剧院也表示在重新开门迎客后“一定会降低票价”,“音乐和戏剧本来就是具有教化作用的,怎么能用高票价将希望受到艺术熏陶的人群拒之门外?”真要为这样鲜明的态度鼓掌喝彩!
民生既有物质层面,又有精神层面。文化惠民,是民生工程的有机构成,优惠票价仅是其中一个环节。上海已在此欣然起步,而更祈盼细水长流、持之以恒,让越来越多热爱艺术的百姓受惠多多、获益多多。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