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柏:打假执法当从“本”动刀

2013年01月24日 17: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公安部联合通报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10起典型案例。从通报的情况看,两部门相互配合,查处的各类质量违法案件数量越来越多,查办的大案要案也逐年增加。

    这一方面反应我国执法打假的成效,另一方面也体现当前制售假冒伪劣问题的严重性。虽然连年打假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制假售假违法犯罪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一些新的犯罪链条和网络开始滋生,行业性、区域性、系统性制假售假隐患依然突出。

    打击力度不断加大、查处违法案件不断增多,制假售假行为并没有因此减少,反而呈多发趋势,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有限的执法资源与严峻的违法犯罪形势之间的矛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今的造假者的“智慧”不得不令人“叹服”,造假手段花样翻新,执法者疲于应对。但实际上,只要制假售假行为滋生的土壤仍在,打假就像个韭菜,割了一茬又会长出一茬。铲除制假售假行为滋生的土壤,才是有效遏制和打击假冒伪劣违法犯罪行为的治本之策。这个“本”就是违法成本过低,就是地方政绩考核唯GDP是瞻,就是对消费者的司法救济不力。

    正因为违法成果过低,我们看到一些企业或个人,不惜顶风作案,甚至因此利润越滚越厚,规模越做越大、实力也越来越强;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甚至暴力抗拒执法打假;捞一把的“机会主义”盛行,法律的威慑力大打折扣、部分法规形同虚设。

    正因为地方政绩考核唯GDP是瞻,我们看到有的地方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整治;有的地方通过会议或口头打招呼等形式规定“企业宁静日”,每月有15-25天不等,禁止质监等执法部门得到企业进行检查;有的地方甚至限制执法打假案件信息公开;有的地方以“要解决就业”为借口,要么捂盖子、兜圈子,阴奉阳违。

    正因为司法救济不力,我们看到不少消费者在受到侵害时,只好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些消费者在受到侵害后,大多“用脚投票”,只要是国产产品,不问质量如何,一概距而远之。比如洋奶粉价格节节攀高;一些国产产品到国外溜一圈,沾点洋气、贴上一个洋标签,就能卖上一个高价。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消费者对一些国产产品质量的不信任,是消费者对维权成本过高的无奈和无助。

    应该来说,保持执法打假高压态势是必要的,但仅寄希望于行政执法部门,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在加大“两法”衔接打击力度的同时,必须从“本”上动刀,让制假者难以承受,让售假者无处藏身。

    必须清楚的是,制假售价违法犯罪行为损害的不仅仅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健康,更主要的是损害市场竞争的基石,并最终损害我国的创新和产业竞争力。当企业的利润也可以从制假售假中获得时,高质量产品将决绝而去,假冒伪劣产品将汹涌而来。如果市场中劣币驱逐了良币,创新没有必要,产业竞争力也无从谈起。(刘松柏)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