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高管职位成补偿"反证政企不分

2013年01月17日 09:37   来源:中国网   谭浩俊

  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一片改革声中,提出了“政企分开”的目标,并一直试图厘清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让政府做政府的事,让企业干企业的活,政府重在改善环境,企业重在发展经济,政府不随便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也不随意给政府增添麻烦。但是,几十年过去了,政企不分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政府与企业职能不清、职责不分的问题仍然不时发生。特别是政府,经常仪仗手中的权力,用非市场手段,对企业进行干预,将行政思维强加到企业身上。

  这其中,政府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由于年龄原因提拔无望,被安排到国有企业任职拿钱、安享晚年的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1月16日)报道,2003年,国资委联合中组部首次面向海内外招聘央企高管7人,此后,央企全球招聘逐渐成为一种趋势。2010年,央企全球招聘从1410位报名者中聘任了31人。

  应当说,企业高管从市场招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做大做强必须迈出的重要步伐。尤其是国有企业,如果一直停留于行政任命的阶段,就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无法与其他所有制企业进行竞争。

  然而,实际情况远没公开招聘反映的那么美好。一方面,通过市场招聘到国有企业的人员,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人”、“职业经理人”,他们能否到企业工作、能否按照“职业经理人”的要求开展工作,并不由市场说了算,也不由企业说了算,而是由企业的主管部门、干部管理部门说了算。也就是说,纵有天大的本事,如果主管部门和干部管理部门不认可,也进不了企业核心层,也不可能将才华施展出来。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央企公开招聘的“职业经理人”,大多“默默”离去了,留任率不高;另一方面,这些年公开招聘的央企高管与主管部门、干部管理部门任命的高官相比,不仅在数量上相差很大,在权力上也有很大的差距。从市场招聘的“职业经理人”,大多只是分管一些具体业务,而行政任命的高管,却往往有更多的决策权、资源支配权和人事安排权等,且更容易受到主管部门和干部管理部门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职业经理人”留任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样的结果,不仅“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打击,使央企以后的公开招聘难以真正招聘到有能力、有水平的“职业经理人”,而且企业的管理结构很难得到优化,人才结构无法合理。更重要的,通过行政任命的方式安排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会使企业陷入“一言堂”、“家长制”的落后管理模式之中,导致“一把手”权力过大,现代企业制度无法建立。

  以企业高管补偿官员职位、以钱补权的方式,除了验证了官权的强大之外,也反证了政企不分的现实。因为,按照现行管理体制,对普通人而言,行政编制和企业编制之间是隔着一条又宽又深的河的。要想从企业编制变成行政编制,不知要经过多少考试、考核,甚至人情、关系。但是,对掌握着实权的官员而言,就十分简单了。

  虽然在国外,官员从政府到企业、再从企业到政府,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官员和企业工作人员之间的待遇、地位是不存在差距的。到了政府是官员,离开政府就是普通人。可是,中国的官员,在政府是官,到了企业也是官,从政府岗位上退下来,仍然是官。一旦成了官,只要不违反党纪国法,就永远能够享受官员的待遇。

  党的十八大对改革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其中,行政体制改革是最迫切需要突破的重点之一。如果在不能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政企不分的问题也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政企不分的问题一天不解决,企业要想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政府要成为真正的服务型政府,也难度相当大。

  以企业高管补偿官员官阶、以钱补权的问题,只是行政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中的一个方面,甚至说是次要方面。因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公务人员的终身制、铁饭碗。如果有一天,公务人员的终身制打破了、铁饭碗打碎了,一切问题也就解决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也就理顺了。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