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除了对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给予资金支持之外,银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利益均衡,也不可忽视
当大多数行业正遭遇经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不振、利润节节下滑时,银行却仍能保持行业性的整体高利润。这样的“一枝独秀”,有些过于引人注目。正因为此,人们觉得银行有能力也有责任为企业减负,从而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今年上市公司三季报显示,十几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达8000多亿元,占A股2000多家公司整体利润的一多半。当然,如果就此给其贴上“暴利”或“垄断”的标签,也未必公平。毕竟目前已有好几家大型银行,还有数百家各种类型的中小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银行之间的竞争也许还不够充分,但却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作为运用资本杠杆的金融企业,也承受着较高的经营风险,经营状况的些许变动,会很容易侵蚀银行的高利润。
从另一个角度看,仅以这些理由就要人们坦然接受银行高利润,也难以令人信服。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如果一个企业通过创新产品或服务、降低成本等方式获得高利润,那么即便是“暴利”,也无可指责。相反,这样的企业还应当得到赞赏。反观我们的银行业,似乎并不属于这种情况。分析银行高利润形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市场准入的相对高门槛、利率市场化水平不足、资金供求长期存在失衡等。银行业的利润来源中,利差仍占主导地位,非利息收入也以代理等传统业务为主,创新业务仍微不足道。此外,近年来,银行业贷款规模激增,为银行高利润创造了条件,而贷款规模扩大又离不开政府信用的支撑。简言之,银行的高利润中,夹杂着不少非市场因素,这是公众对银行高利润微辞不断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银行的高利润来得是否合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一现象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一方面,银行业的收入构成实体经济企业的成本,在企业已被需求和成本双面挤压的情况下,过高的融资成本会抑制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与银行业的轻松获利相比,做实业的艰难会让一些企业家产生转向虚拟经济的冲动,因为这远比踏踏实实从事实业创新、转型和升级容易得多、快得多。
如果这种利润分布不均衡一直持续,最终也会影响银行自身发展。尽管这一两年银行似乎感受不到“经济气候”的变化,在经济增速放缓时依然大赚,但从根本上说,银行业利润来自于实体经济收益的再分配,如果实体经济长期低迷,最终会传导给银行,不可能独善其身。
因此,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除了对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给予资金支持之外,银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利益均衡,也不可忽视。如何扭转银行与实体行业之间的“利润分化”,市场各方给出了不少建议,如降低民营资本进入门槛、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等。这些都是完善金融市场的长久之计。从现实角度看,在市场机制完善还难以一蹴而就的情况下,银行不妨以更强的主动性,在一些社会反应比较强烈的收费上为企业减减负,这对于眼下的企业来说不啻是“雪中送炭”。银行这一边,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业绩增长压力,但短期让利换来的是更为坚实的长远发展基础,以及服务经济发展全局的正面社会形象,算大账也不吃亏。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