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又在某门户网站看到《调查称逾7成人认同父辈职业地位决定子女人生》的新闻,这当然是个老调重提的话题。关于“寒门固化”的底层焦虑,这些年从《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到各地各类型的媒介,舆论已讨论过多次。一个极具舆论质地的公共议题,在短期内一次次引起,多维度的集体探讨,就说明首先这是一个问题,其次也引起了足够广泛的重视,但还未形成最终的意见。
比如,点开上述新闻,发现该新闻的原标题,和网站转载时的这个“逾7成人认同父辈职业地位决定子女人生”,旨趣截然不同。网站标题,无疑在暗示稍显消极的“命运决定论”、“出身论”,似乎认为人生际遇和个体努力无关,只和父辈业已掌握的社会资源成正比。
同一个世界,竟然不能有同一个梦想。好在,同一个问题,有时只是换一个角度,看到的景致就会截然不同,视界也能随之豁然开朗。正如刚才说的,即便在这同一个调查,同一组数据,你心态不同也能看到不同的东西。和消极的近乎“逾7成”的“出身宿命论”不同,原新闻标题其实要乐观阳光得多——“75%受访者相信屌丝逆袭”。
这才是见报的原标题,数据显然也是来自同一个调查。虽然有七成受访者称,父辈的情况会对自己的择业就业等产生影响。但是对于“屌丝逆袭”问题,仍有25%受访者表示,社会日益多元化,机会越来越多,不赞同“收入阶层固化说”;35%的相信个人奋斗;另有15%受访者认为,应加大对后代教育的投入。
这些人加起来,也超过七成。同一批调查,几乎是对同一个问题,只是提供不同的观察和思考角度,得出的结果几乎迥然相反。这当然不是说这种调查就是完全矛盾,也不是说我们对只有数千人参与的一次民间抽样调查就要尽信。
关于社会阶层是否板结固化,社会流动性变差;寒门子弟底层民众是否永难出头,翻身无望……这样的讨论和调研,隔一段就会有一次。但是,就像这次这个调查一样,其实同一问题,得出的结论并非完全一致。
这就告诉我们,你若生于寒门,那么你是认为一出世,父辈和家境就已完全决定一生,任何个人奋斗都无助于现实。还是认为出身不能选择,但人生需要奋斗?你怎么看这个问题,然后决定怎么做,才是问题的根本。
当然,除了个人端正奋斗观、价值观以外,要想让更多人相信“屌丝逆袭”不是传说,社会的多孔性,上下流动的渠道不被堵塞,更加多元的评价体系等等一切的社会配套也应跟上。只有这样的多元化、多孔性社会,才是生机勃勃的竞争型、创造型社会。不管你生于何地,不管你家徒四壁还是富可敌国,若一切按规则办事,唯才是举,则没有不可能。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那就是奋斗可以改变一切,知识可以决定命运,全社会所要做的,便是以真诚的改变,呵护平凡人以奋斗换取上升的质朴心愿。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