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主义没有前途 开放合作才是正道

2024-06-13 07:14 来源:南方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保护主义没有前途 开放合作才是正道

2024年06月13日 07:14   来源:南方日报   丁戈隆东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关于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初裁披露,拟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对此高度关切、强烈不满,中国产业界对此深感失望、坚决反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我们敦促欧方恪守支持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承诺,同中方一道维护好中欧经贸合作大局。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带动相关产品出口加速增长。特别是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在全球市场受到追捧,2023年出口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增长近30%。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在持续技术创新、完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市场竞争之上,取得的领先地位是比较优势和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从20多年前开始,中国企业就在新能源领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和产业布局,瞄准新能源技术前沿,强化新能源技术基础研究,在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等方面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自主研发出一系列在性能、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能源产品,形成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可以说,新能源产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走在全球前列的优势领域,中国电动汽车在国际分工中形成了比较优势,实现了“弯道超车”。

  电动汽车是全球化产业,只有分工合作才能互利共赢,只有公平竞争才有技术进步。中国电动汽车之所以广受欢迎,靠的是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科技创新和过硬品质,是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实现的,绝不是靠补贴来支撑保护。同时,中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始终向全球汽车企业敞开大门,各国车企充分享受中国大市场的红利。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在全球主要的出口中心,这里生产的汽车热销亚太、欧洲等地区。2023年,中国稳居特斯拉全球第二大市场,特斯拉在华零售销量超过60万台,同比增长37.3%,全年收入217.5亿美元。除了特斯拉,奔驰、宝马、大众也早已成为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持续加大投资。这些年,为了在市场上赢得先机,各车企不断加大创新投入,进而提升了全球竞争力。这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逻辑所在。

  伴随前所未有机遇的是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国电动汽车发展靠的是真本事,不仅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更为全球绿色转型贡献了力量。不少国际人士为中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点赞,但欧美罔顾事实和世贸组织规则,无视中方多次强烈反对,不顾多个欧盟成员国政府、产业界的呼吁和劝阻,一意孤行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以这次反补贴调查为例,欧方裁决披露中的认定缺乏事实和法律基础,人为构造并夸大所谓的“补贴”项目,滥用“可获得事实”规则,裁出畸高的补贴幅度,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是制造并升级贸易摩擦,是以“维护公平竞争”为名行“破坏公平竞争”之实,是最大的“不公平”。欧方的指控根本站不住脚,不仅损害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合法权益,也将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最终也会损害欧洲自身利益。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保护主义绝不可取,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有违国际经贸规则。近段时间,欧洲多个国家政要、业界的代表对欧委会的调查表达了反对意见,认为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来试图保护欧洲产业是错误的方法。然而,欧委会一手高举绿色发展大旗,一手挥舞“保护主义”大棒,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和世贸组织规则,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如此操弄,短期看似乎占了便宜,但保护的是落后,失去的是未来,造成的是多输,长远看只会损害欧盟产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影响全球经济绿色转型和应对气变的努力。而且,此举也不符合中欧领导人关于加强合作的共识精神,将影响中欧双边经贸合作氛围,破坏欧盟自身绿色转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大局。

  保护主义没有前途,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只有秉持互利合作,才能做大蛋糕;只有跨越零和博弈,才能带来共赢。希望欧美认真倾听业界理性声音,切实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投资经营提供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