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低碳之路

2010年07月07日 09:09   来源:人民日报   郝洪

  7月4日,为期一天半的上海世博会主题论坛“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在南京落下帷幕,而会场之外,中国城市的低碳运动正风起云涌。面对新型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中国城市正立足基本国情,借鉴经验教训,试图探索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道路。

  “绿色新政”推动“绿色复苏”

  5月5日,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暨自治区和谐生态城区和城乡一体化吐鲁番示范区(吐鲁番市新区)开工奠基。吐鲁番计划用10年时间,将8.8平方公里的戈壁荒地变为新绿洲。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供热制冷;建筑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光……从城区规划、产业布局,到建筑设计、能源利用,吐鲁番新区试图将“低碳”二字写进所规划的每一寸土地。

  而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低碳行动”更积极地体现在城市宜居环境的建设上。据亚洲开发银行“建立中国环境宜居城市的监测指标体系”项目研究结果,近几年来,中国城市在环境宜居指标上均保持积极的增长。以北京、广州、武汉、上海、兰州为例,从2000年到2007年,这些城市的环境宜居指数增长幅度均超过15%。其中,广州的增长幅度高达45.4%。

  中国绿色新政有效地推动了这些增长,并使城市“绿色复苏”在全国更广泛的范围内得以呈现。中国已经把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而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公开承诺,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有显著下降。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说,中国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使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重要转变。

  “绿色创新”激活“绿色产业”

  上海世博园内,世博中心、世博轴采用江水源和地源热泵技术降温,数千辆新能源汽车为世博园区提供交通服务,太阳光伏发电,雨水污水收集处理与综合利用……“本届世博会,上海市为建设低碳城市作了最好的展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说。

  张国宝所津津乐道的这些环保项目背后,都有创新科技的支撑。这些创新科技,正在潜移默化推动着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在论坛上说,城市低碳化的发展已成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坐标。

  上海在临港新城、崇明岛建立了低碳经济试验区,通过建设低碳的社会、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促进低碳经济的集成利用;江苏常州市建立了江苏省低碳示范区,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低污染、低消耗的低碳型产业,初步形成了LED节能照明、风能和太阳能、电动汽车产业、智能装备等新兴低碳产业;与此同时,南昌、无锡、杭州、沈阳、三亚、青岛、重庆、成都等城市都发布了低碳城市发展意见和目标任务,并结合各自城市的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迈出了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的低碳发展步伐。

  “绿色创新”给环境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说,通过科技进步,我们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在降低高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主要高耗能产品单位产品能耗每年大体以1%到2%的速度下降,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

  “绿色消费”彰显“绿色理念”

  6月1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参观世博园时,佩戴了一种特制的上海交通卡——比普通交通卡小1/3的绿色卡片。这张卡花费了40元人民币,其中,20元通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来购买由广元农民生产的一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将卡片上的一组编号在绿色出行网站上输入后,就可以显示你从哪里购买了碳排放指标。

  “这是我们专为上海世博会设计的‘绿色出行’活动的一项内容。”在论坛会场,“绿色出行”倡导者之一、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负责人张建宇说:“公交出行可以减少人的碳排放量,同时,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碳排放付出成本。”

  首批2万张交通卡已被团购一空。“这表明,低碳出行作为绿色消费中的一项主要内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张建宇说。

  绿色消费当然不仅仅局限于绿色出行,也不仅仅局限于公民日常消费。在行政消费层面,绿色消费更具特别意义。比如,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论坛上,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唐丁丁介绍说,2006年10月24日,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明确规定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要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

  无论是公民或是政府机构,绿色消费正被视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措施而被大力推广。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目前,我国在可持续消费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可持续消费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唐丁丁说。(郝洪)

(责任编辑:侯彦方)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