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010年06月04日 11:24   来源:湖北日报   郑曙东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关键环节和基础核心。湖北是农业大省,目前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探索具有湖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对于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农业发展方式的概念内涵

  “农业发展方式”概念及其演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农业发展方式”的表述相继出现了“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增长方式、发展方式”四个概念。这四个概念的相继出现,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农村工作发展的阶段性,又体现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规律性。

  在计划经济成分占主导位置的情况下,为了追求速度、产量,尽快解决吃饱穿暖问题,当时的中央文件主要强调的是改进生产方式。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农业经济逐步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经营方式的完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主要措施。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都是确定家庭承包经营地位,充实微观经营主体。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始由完善生产经营方式向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是,推进农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农业内部种养结构,农业开发的产业化、倡导农业服务的社会化。

  党的十七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走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任务。

  现代农业及其特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发展现代农业,所谓现代农业,概言之,就是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起来,集市场化、科学化、组织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社会化等诸多特性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湖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备的优势及面临的困境

  湖北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业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农业资源禀赋优越。湖北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又处于亚热带与温带交替区域,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特征,生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土地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95万亩。土地肥沃,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土地资源和气候环境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基础扎实。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基础设施完备,生产装备水平较高。水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农作物产出水平与生产效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水稻、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均排在全国前列,淡水水产养殖业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农业科技力量雄厚。湖北是农业科技大省,农业科教资源拥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农业科技力量雄厚,原始创新能力强,有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农业科研成果突出、特色鲜明。

  市场流通便捷。农产品“重、鲜、活”的特征对市场流通有较高的要求。湖北得“中”独厚,全国主要大都市基本上分布在以省会武汉为圆心的1000公里半径之内,省内省际公路网、铁路网、水运网、航空网、管道网四通八达,拥有万吨级内河港口码头211个。武汉等大中城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交易中心之一。

  在看到农业较强的比较优势的同时,湖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也存在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减弱。从总体上看,湖北农业发展依赖的资源、环境基础是比较脆弱的。首先,耕地资源不断减少。1995年以来,共减少耕地474.57万亩。第二,农业环境承载力大幅降低。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2.7%,素有“千湖之省”的湖北,湖泊数量锐减,万亩以上的湖泊只剩68个;工业废弃物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第三,抗灾害能力减弱。干旱、洪涝、重大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总体呈加重趋势。

  农业生产力现代化水平不高。支撑我省农业发展并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的仍然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以及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从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几项指标看,我省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增长方式,主要以化肥、农药等物质要素投入为主。

  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现有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大多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已不能适应排涝抗旱的需要。

  科技转化和推广滞后。这是我省的一个老问题。虽然许多科技统计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由于成果转化不够,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与先进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经营规模细分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功绩是不容置疑的。但应清醒地看到,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方式有自身的局限性,无力承担起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任。

  必须把握的关键环节和科学途径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一个过程,农业增长要由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转变,农业效益要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农业功能要由单一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向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转变。当前,应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业体系的竞争。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被禁锢在“农业=粮食、农业=种养业”的观念中,忽视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属性进而忽略了产前和产后各业的发展。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注重农业高端产业的发展,抢占农业发展的制高点。从我省实际看,当前要抓好三个方面的产业发展。一要大力发展种业、二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三要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

  第二,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切实把重点放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加强校地合作,发挥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作用,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三是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四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

  第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发展支撑能力。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二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是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第四,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努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第五,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决定因素。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第六,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一是要大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建立城乡公共财政均衡投入机制,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彻底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二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三是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配置。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一面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一面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时不我待,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时代发展的使命。可以预见,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现代化基础地位不会因之而改变,而会越来越重要。

  (作者单位:省发改委)

(责任编辑:侯彦方)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