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经济的发展规律和特征

2010年12月24日 10:18   来源:人民日报   张 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服务经济”概念。服务经济是从产业角度对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征的把握,指的是基于服务业的经济发展形态。它在历史逻辑上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在实际范围上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在基本内容上主要包括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已不仅是一个产业发展问题,而且是涉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国家战略问题,关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

    服务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这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一次新的经济革命,是从技术到产业组织、经营管理、商业模式、运行体制、发展方式的全方位变革,可以称之为“服务革命”。它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总体趋势。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60%、占发达国家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70%、占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比重在60%左右;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国际投资总额的比重超过2/3;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1/5。而且,服务业正成为引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主导力量。世界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是服务业自身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体现。

    服务业发展的外部化。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走过了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外部化过程。随着专业化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企业的研发、设计、仓储、营销等服务职能逐渐分离出去。20世纪50年代,许多跨国公司开始把商务活动外包给专业服务公司,从而使得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政府公共服务的外部化即政府向社会和市场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演变、从“大政府”向“小政府”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对于社会和市场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小政府”不需要设立专门机构并配置人员来参与提供;另一方面,“服务型政府”又必须成为公共服务的最大供给者,政府向社会和市场购买服务因此成为一种必然。

    服务业内容的中间化。这主要表现在生产性服务业。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产业的中间人”,成为产品差异和增值的主要来源,也是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其产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在7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向生产部门传递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也传递了比较优势,可以深化产业分工、促进产业融合,从而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运营风险。

    创新是服务经济的生命线。技术创新与服务经济之间形成了一个循环:一方面,技术创新是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服务经济的发展需求引领着技术创新。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以后,推动经济向内生增长模式转变,引领创新的主要动力是服务业。当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整个产业链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源泉,对整体经济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越来越具有关键性作用。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当代服务创新的新内涵,包括供应链、运营、销售渠道、服务方式、赢利模式等方面的综合创新。

    服务业升级的知识化。信息通讯技术与服务业相融合,促使服务业从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转向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促进了服务业的现代化。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等,主要以资本要素投入生产过程,充当“资本的中间人”;现代的生产性服务业向信息、广告、市场调查、会计、律师、管理资源等领域拓展,主要以知识要素投入生产过程,充当“知识的中间人”。当前,服务业发展的专业化、信息化、知识化趋势不断增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经成为服务业增长的主力军。

    服务业分布的集聚化。城市是服务业功能集聚的主要场所,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也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现代城市绝大部分是服务业中心,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大规模发展,促进城市知识、资本、信息、人力资源等的大规模流动,促进城市的功能转型。

    服务业拓展的离岸化。得益于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以及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经济贸易制度的完善,服务的可贸易性大幅度增强,服务贸易流量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日益提高,服务外包发展迅猛;服务业跨国投资壁垒明显降低,服务业转移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重点,服务业离岸化发展已经上升到全球化阶段。

    遵循这些发展规律与趋势,世界经济沿着三个维度向服务经济转型:一是沿着市场化、社会化方向挖掘服务经济发展的深度,其主要路径是推动制度变革、空间集聚(城市化)、产业融合等;二是沿着信息化、知识化方向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的高度,其主要路径是推进科技创新;三是沿着离岸化、全球化方向拓展服务业发展的广度,其主要路径是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服务经济的宏观内涵和意义

    服务业拥有比制造业更突出的宏观经济地位。第一,服务业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各国经济的主体。在英国等第一批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后期服务业比重超过制造业;而在日本等第三批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中期服务业比重就超过了制造业。当前,世界经济结构已经完成向服务经济的转型。第二,发达国家经济走上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的内生增长模式,其根本动力在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主要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的优势主要源于并集中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而不是制造业和货物贸易。

    服务业拥有比制造业更深远的宏观经济效应。第一,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更强的产业关联性。大部分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是直线式的,带动发展的主要是上、下游产业;而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更具发散特征,是辐射式的,可以带动周边产业成本下降、效益提升,并分散风险。第二,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对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多层次的。制造业主要通过制造工作母机、中间产品来传递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而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则通过产品研发创新、商业运作模式优化、管理效益提升、市场风险分析与规避、品牌建设与维护等服务来改造其他产业,传递竞争优势。第三,与制造业依赖静态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不同,服务业是动态比较优势的主要创造者。在服务经济崛起并成为世界经济主体之前,制造业是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国与国之间通过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展开竞争和融入国际经济循环。随着信息通讯技术、金融服务等的发展,比较优势可以在国家内部、国家之间转移和传递,而且这种转移和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后发展国家也可以吸引和积累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并以此发展本国服务经济。

    服务业拥有比制造业更深刻的宏观经济内涵。从当前来看,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能否实现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严峻的国际贸易压力,一个重要关节点就在于能否较快提升服务业比重。从中期来看,我国“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直接而积极的效应;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改变创新模式、推动技术进步、优化经济结构;服务业的繁荣,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集聚水平和辐射能力,是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推动力量。从长远来看,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创新,而服务业已经成为引领创新的主导力量。

    可见,服务经济更具渗透性、辐射性和柔和度。服务业恰如渗透在各个经济领域的“经脉”,对经济运行有激发创新、降低成本、稳定秩序等作用。抓住“经脉”则纲举目张,可以提升经济发展的水平、质量和效益。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理事、原外经贸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huazi)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