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土私企如何做大做强

2010年03月01日 09:44   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高级统计师 陈甬沪

  问:作为一个私营企业的投资者,10年来的创业经历使我深深感到,要立稳市场不易,要做大做强更不易。请问,本土私营企业如何才能摆脱“做不大、做不强”的窘境?政府、社会应给予怎样的扶持和帮助?——上海震林制冷有限公司 吴庆昌

  答: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前行的上海私营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客观而言,在行业内具有领军性质、在产品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具有统领能力的品牌企业仍不够多,单个资本实力、经营规模、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弱,呈现 “量大体弱”的特征,尚难以与上海打造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的战略目标相匹配。

  做大做强私营企业,不仅是推动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上海经济转型应有的题中之意。长三角、珠三角的成功,主要依托“扎堆效应”、“地域乡情”和“带动效应”等形成企业“抱团式”的“产业集群”。温州皮鞋、苍南印刷、海宁皮革、嵊州领带、绍兴轻纺、顺德家电、海门家纺等“集群产业”,已纷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由此可见,解决“量大体弱”的关键在于实现“抱团发展”。

  近年来,上海对私企创业和发展给予了较多的政策倾斜和税收优惠,但尚未形成“抱团发展”的系统机制。这导致不少私企在经营理念上不愿做大,在企业运作上不能做大,缺乏做大做强的动力和手段。具体表现为:

  1、多集中于低端服务业,缺乏产业集群环境。上海私企大多从事第三产业,总数约为45.3万户,占全市私企总数的77%左右。其中,绝大多数经营的还是餐饮、零售等传统服务行业。而外省市成功实现“抱团发展”的私营企业,多为加工制造类。服务性行业特别是传统服务业,因其产品具有生产与消费同步的特性,具有一定的服务半径,很难像制造业那样实现产品标准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实现“集群抱团发展”。

  2、经营者进取与合作精神不强,缺乏文化认同基础。上海私企的创业者或接班者,总体表现出“进取与合作精神不强”的趋势,比较注重追求“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单打独斗”,缺乏“抱团”的情感和精神认同。此外,上海私营企业家来自五湖四海,创业者之间缺乏类似浙商的地缘和血缘纽带,也难以通过地缘乡情实现企业集群和互惠合作。

  3、成长的金融环境不理想,缺乏资本合作纽带。上海私企在组织形式上基本实现公司制,但实质上仍由一个或几个自然人直接或间接控制,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这使得金融机构不太敢为其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同时,上海私企习惯依赖于银行渠道的直接融资,缺乏资本、产品、资源联合的链条、意识和操作平台,“抱团”的资本合作纽带难以牢固建立。

  在此情形下,要做大做强私营企业,必须围绕构建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私营经济体系思路,积极营造激励私营经济“抱团发展”的产业政策、金融体系、公共服务平台。

  一要出台专项产业政策,扶持都市型特色私营经济发展。针对传统服务企业多,缺乏“抱团”产业基础的现状,可以在工商登记、金融支持、税收奖励、知识产权等方面出台引导政策,促进都市型特色私营经济的集聚集群发展。具体包括:加快动漫、设计等文化创意类私营企业的发展,提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私营高科技产业发展水平,扶持时装、钟表、珠宝、首饰、收藏、美容等私营都市消费产业,并使其向专业性基地或楼宇集聚,推动抱团发展。

  二要强化行业协会作用,优化市场服务平台。一方面,要加快行业协会的改革、改制和改组,发挥优势私营企业在行业协会中的主导作用,强化行业中介组织维护行业利益的特性,畅通正常而有序的诉求表达渠道。另一方面,要优化各类高端中介机构和商会资源,为私营经济提供创业辅导、政策咨询、管理诊断、市场信息、投资指南、资产评估、技术援助、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服务,推动企业间的联系。

  三要加强私企财富管理,创新企业融资产品。要充分利用上海金融中心“先试先行”的政策优势,建成长三角乃至全国民间资本的财富管理中心,打造新型民间融资体系,保障企业在发展中获得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并开发信贷品种,完善企业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机制,为私营企业融资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产品。

  四要建立培训体系,更新经营管理者观念。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对私企经营者或创业者的轮训,从而让他们将企业发展目标与上海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新生代私企创业者形成“抱团”集聚式经营理念,以及“双赢、多赢、共赢”的意识,提升技能,增强合作。

  五要加大支持私企参与国有企业重组的力度,激发社会的市场活力。要切实扭转歧视或轻视私企的观念,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私企参与国企重组,并在重组后的一段经营时间内,给予适当的兼并重组优惠政策,以此来促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本土私企或知名品牌的出现。

(责任编辑:胡可璐)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