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大讲堂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0年的投资主线可能是“退出”

2010年02月11日 08:03   来源:南方日报   巴曙松
    



    

    拉锯和反复的微调很可能会持续今年大部分的时间,所以2010年会是比较波动的一年。但今年我国将会出现很多结构调整下的投资机会。

    从最近几年来看,每年中国资本市场都有一根主线,如果把这根主线抓住了,基本上投资收益能达到比一般平均水平高一点。所以每年的主线是什么一定要分析,遗憾的是每年12月份才大致知道当年的主线是什么。

    2009年的主线大家都投了信贷,在信贷投放数据创新高的时候买入。不要看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不要看它怎么说,要看它怎么做,实际投放的信贷如果出现大幅下滑的时候,你就减持。如果这样做的话,基本上在2009年买在低点,卖在高点。往前看,2008年的投资主线是什么?金融危机是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只是一个第二辅线,真正的主线变成全流通。因为股改之后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2008年变成全流通,全流通彻底改变了资本市场的供求格局。如果这一点想通了,在去年初,你的股权就会全部卖掉换成债券和货币基金。再往前看,2007年的主线是什么?股权分置改革。

    2010年的主线是什么?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一句话叫“2010年重要的经济任务是从2009年的非常状态下的非常政策,平稳过渡到正常状态下的正常政策”。这是由中国智慧描述的西方的退出政策。去年这么高速的投放,货币充足是非常状态下的非常政策,所以我们今年要退出。退出背后有什么模式?有一种可能是出现“退出悖论”,即经济复苏越强劲,上市公司业绩表现越好。结果数据公布之后,大家一想复苏得这么好,政府的退出可能会提前,力度会加大,结果股市又下去一两百点。这种拉锯和反复的微调,很可能会持续今年大部分的时间,所以2010年会是比较波动的一年。

    但是今年我国将会出现很多结构调整下的投资机会,这些机会在什么地方呢?2009年中国经济出现的一些积极的结构性变化是值得大家关注的:

    一是并购重组。国资委在2010年定下了很清楚的目标,要把旗下的企业整合为100家,那究竟要怎么并购?现代资本市场则给并购重组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机会很大。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9个: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命科学、生物育种、信息网络和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究竟哪一个成为下一个周期的主导产业还不知道,但中间肯定会出现。从历史经验看,每一次大的危机必然会伴随着一次大的金融创新和一次大的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才是真正走出危机的标志。

    三是放松管制带来的新机会。今年的经济增长要防止“二次探底”,中国的二次探底是指1998年中国政府为促进经济复苏采取了政府投资拉动的金融策略,但是政府退出后民间资本没有跟上,导致经济出现了二次探底。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再次出现,政府需要放松管制,让民间资本可以进入原来审批门槛高的行业,这很可能会产生新的投资机会,特别是在服务业方面。

    四是围绕消费做文章。我们喊刺激消费喊了很多年,以往很多是空喊,但这次可能是真的。2010年扩大消费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只眼巴巴地看着美国消费,我们也要为中国自己人的消费而生产,这个我们叫做“内需”。

    五是地区结构调整下的投资机会。以前的经济复苏往往是从沿海推到中部,然后到西部,等到西部经济增长开始上升时,经济就开始过热了。但2009年出现了一个非常好的现象,经济复苏率先从中西部开始,到现在这个惯性还在持续,一直是中西部快于沿海发达地区,缩小了中国地区的发展差距。理由也很好理解,应对危机主要靠基础设施,沿海的基础设施已经够好了,所以中央新批的项目中西部自然多一些,今年前十名的贷款大部分在中西部地区。今年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增长还有很大的机会。当然沿海地区也会有机会,包括出口恢复以及新技术的出现等。还有很多基于区域特色和国家战略的政策扶持,比如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2016年的股市或不乏投资机会    2016年02月17日
  • ·供给面改善催生投资机会    2013年08月19日
  • ·投资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当投资    2013年08月15日
  • ·金价暴跌中的投资机会    2013年04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