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大,应该摆得下一张偏才怪才的书桌。但教育积弊之深,又很难容下偏、怪之才。上月底,北京大学“晒”了中学校长推荐的90名学生名单。这份名单里的学生,却被许多人戏称为“好好学生”,因为鲜有明显的偏才怪才,大多是“全才”。一则校长们为规避争端,二则北大只降30分录取,真要是“偏才”,推荐了也是白浪费名额。
大概是看到了北大推出的校长推荐制的弊端,四川大学近日公布的2010年自主招生方案中,特别规定:参加自主招生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如果成绩不特别拔尖,但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特殊兴趣、爱好和特殊专长、潜质并在某一学科领域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有一定独到见解的“奇才”、“偏才”和“怪才”,也可报名,但必须提交中学校长的亲笔推荐信。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能够不屈服于高考指挥棒淫威,顽强地保持自己的个性,不“全面”发展的学生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而又能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特异才能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有一幅漫画,对此作了最好的概括:一个教室里,学生来上学的时候,有方形头,有圆形头,有三角形头,但等到几年后离开教室,都变成了圆形的头。学生原本鲜活的个性,都在应试教育标准化的训练下,磨蚀得很光滑,彼此很一致了。学生原本各异的才能潜质,也都在对分数的追逐中丧失殆尽。因此,在此背景下而能“偏才”“怪才”独具的学生,大多是真“偏”真“怪”而真有“才”的。川大如果真的能够因为它的优惠政策而把各地的大“偏”大“怪”之才搜入囊中,说不定还真能培养出几个大才大师呢。
当然,如果其他高校群起仿效,那就会造成另外一种故意把“圆形头”削砍成“三角形头”的不良倾向。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前提下,可能有的家长或考生会故意“扭偏”“扭怪”。但在现今学生普遍缺乏鲜明个性、学生的潜能普遍受到压抑的教育生态中,哪怕真的有点矫枉过正,也是利大于弊的。
其实,既然是“才”,是社会需要的“才”,原本没有偏不偏、怪不怪的。说“偏”说“怪”的语境,大概就是我们的绝大多数学生的创造能力丧失了。而川大的剑走“偏”锋、拳使“怪”招,应该也是因为真正的人才太缺乏而使出的无奈之招。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