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大讲堂 > 正文
中经搜索

“替检”背后的社会沉疴

2009年12月12日 09:28   来源:京华时报    郭之纯
    有读者向本报举报,称有人可代办正规体检中心的健康证。经过暗访,本报两名记者在向代办人分别交纳了几百元的代办费后,一位未完成抽血项目检测,一位未参加任何一个体检项目,均拿到了朝阳区疾控中心体检中心办理的健康证。朝阳区疾控中心体检科负责人承认工作存在疏忽,并表示会尽快调查此事。

    健康证是进入某些特殊行业的资格证。为某些特殊行业设立健康门槛,虽少数有歧视之嫌,但不可否认,健康门槛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健康证上造假,其实隐含着社会风险。

    体检盛行“替检”,固然是身体有问题的体检者所促成,而所暴露的却还有很多社会的“沉疴”。一为“制度沉疴”。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如果求职者的健康状况很重要,则体检过程显然应该更严格,不能由求职者自己去做,让其轻易“替检”。对于提供体检服务的医疗机构来说,须知每一份健康证不仅牵涉到求职者的工作问题,更有可能对应着重要的社会性岗位,一旦发生问题,可能就会有许多人受到影响。既然如此,怎能如此敷衍了事,甚至为了一点蝇头之利便置公共安全于不顾!要真正纠正这两点,显然需要更严格的制度执行。

    当然,“替检”成为现象,有一个背景不可不察,即某些单位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根深蒂固地歧视。报道显示,在寻找体检枪手的体检者当中,乙肝病毒携带者占了大多数。倘若如此,则这又涉及到社会的“观念沉疴”问题。目前,从理论上说,很多人已经知道“乙肝病毒携带者没有临床症状,肝功能正常,不会因一般的生活接触、共同学习工作等对周围人群构成威胁。”但对不少人来说这也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目前许多单位的入职体检中,依然保留着此检测项目,使得许多乙肝病毒携带者无奈之下只好求助寻求“替检”以蒙混过关。

    除以上两点外,亦有些许“法律病”和“道德病”存在。就前者,按《就业促进法》,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仍然具有就业权;而按《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体检当中“替检”盛行,或是说明《就业促进法》维护不了这一特定人群的就业权,或是说明《劳动合同法》维护不了用人单位的知情权,无论哪种情况,法律都难免尴尬。就后者,如果很多人都在用欺骗手段谋取自身并不适宜从事的职业,则其中的道德滑坡趋势,亦很明显。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沉疴速治背后是职责的缺失    2014年12月29日
  • ·马红漫:乡镇债务沉疴亟待化解    2014年08月20日
  • ·对央企行政化沉疴痼疾应下猛药    2013年01月16日
  • ·卡马乔带不走中国足球的沉疴    2013年06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