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大讲堂 > 正文
中经搜索

瞒报甲流疫情比甲流本身更可怕

2009年11月20日 09:06   来源:荆楚网   文志飒
    昨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国个别地区存在甲流相关死亡病例隐瞒不报的情况。他对目前报告的死亡病例数表示怀疑,强调信息透明公正方为甲流防控的前提。钟南山指出:有个别地区为说明该地甲流防控做得好,对甲流死亡病例掩瞒不报。他甚至说道:“现在全国报告的甲流死亡病例数,我根本不信!”(11月19日《广州日报》)

    正如钟南山所说,信息透明公开是防控甲流前提。各级政府部门只有及时、公开、透明的发布最新的疫情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相关部门和公众才能针对疫情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抑制疫情的蔓延发展。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仍有一些地方受政绩观的影响,为了体现当地防控甲流做得多么好,防控措施多么得力,对甲流死亡病例隐瞒不报。这样做表面上起到了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实际上给以后的防控工作埋下了巨大的祸根,无异于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对2003年的非典,国人一定还心有余悸。由于极少出现如此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各级政府在应对非典的时候,都显得有些经验不足,不少地方为了稳定民心,大量隐瞒非典病例,结果造成非典疫情大爆发,一段时间北京市每天的发病病例甚至达到三位数。后来,卫生部建立了每日疫情发布制度,对每日感染非典人数、死亡病例数等信息,都及时向社会公布。事实证明,这样的信息公开制度,极大的缓解了公众的恐慌情绪,使得各项防控工作能够紧张而有序的开展起来。最终,防控非典工作取得重大胜利,全国经济和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经过非典的洗礼,中国的信息公开制度也前进了一大步。在甲流来袭的时候,由于各方面数据相对翔实,信息相对透明,民众已没有当年面对非典时那样的恐慌。但遗憾的是,有个别地区为说明该地甲流防控做得好,对甲流死亡病例仍然隐瞒不报。这种做法是相当危险的。瞒报甲流疫情的行为,比甲流疫情本身还要可怕。

    甲流并不可怕,而且是绝对可防可治的。只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就能够大大抑制病毒的传播。即使不幸感染上了甲流,只要及时就医,绝大部分能够被治愈。但是,瞒报甲流疫情的行为,使人们必然对甲流的防控掉以轻心,认为疫情还没那么严重,没什么大不了,一些应该被采取的措施没有被采取,一些应该被隔离的人员没有进行隔离,这样,无疑为甲流的进一步大规模传播大开方便之门。这种瞒报疫情的行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可能最终会导致甲流疫情的大爆发,重蹈2003年非典疫情的覆辙。

    甲流的来袭,是天灾;隐瞒甲流疫情,却是人祸。很多时候,人祸造成的后果要比天灾严重得多。希望卫生部能够查明相关瞒报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同时,各地方政府要真正以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重,及时透明的公开信息,积极有效的防控应对。如果因为瞒报疫情而错过了防控的最佳时机,造成严重后果,到那时,悔之晚矣。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