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信息公开回应公众H7N9疫情关切

2013年04月08日 09:38   来源:光明日报   胡印斌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6日晚通报,截至6日17时,全国共报告18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死亡6人。目前疫情处于散发状态,尚未发现人传人;上海、南京等地暂停活禽交易强化H7N9疫情防控。中国政府对H7N9禽流感所采取的迅速、及时的应对,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和赞赏。

  现实地看,自从首例新型禽流感病例报告以后,很多地方已经启动了流感应急响应机制,并开始向社会通报新病毒的感染和确诊情况。一些尚未发现疫情病例的省份,也在积极普及疫情相关知识。这些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公众的焦虑。

  不过,从一些地方已经出现的板蓝根脱销等迹象看,公众的紧张情绪仍有待进一步缓解。单纯地指责公众的紧张、焦虑,无济于事。公众为什么每临大事难有静气?根源其实还在于信息能否公开透明。这其中,我们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和现实体会。回想十年前的非典初期,疫情也是呈现散发状态,有关方面及专家当时却一再声称“可控”、“未发现异常”。而就在这种习惯性的乐观氛围中,真相越来越迷离,事态越来越恶化,直至后来随着中央高度重视,全民抗击,方才力挽狂澜。

  经历了非典的洗礼,政府在疫情发布上逐步建立相对规范的机制和体制,越来越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了。然而,现实之中,有的政府部门拖延、推诿、乃至隐瞒等等情形并未绝迹。对公共信息的“捂”和“盖”之所以难以根除,既有行政运行效能的原因,也有政府官员对自身利益考量的因素。尽管由此引发的社会混乱并不鲜见,但一些政府部门依然乐此不疲。

  真实、透明的信息披露,是消弭公众心理恐慌的不二法门。只有知情才可能从源头上防微杜渐,才不至于让板蓝根成为信息公开的试剂。因为非典的冲击,十年来,国内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上的进步举世瞩目,卫生应急体系的建立、政府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乃至普通公众流行病学知识的增进,这些表现均可圈可点。

  进步来之不易,坚持下来更是难上加难,成绩不是懈怠的资本,而是推动政府疫情信息公开的制度力量。当下,各级政府唯有迎难而上,及时、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才能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方式化解公众焦虑,推动全社会凝聚力量将H7N9禽流感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