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怎样一个不需要太多钱学森的时代

2009年11月13日 07:57   来源:红网   然玉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许并不需要太多钱学森这样特别杰出的人才,出杰出人才是我们对下一个时代的要求。他认为教育难担培养人才全部责任。(11月12日《中国青年报》)

    王教授说了两句实话:“现在这个时代,也许并不需要太多钱学森这样特别杰出的人才”和“教育不能够扭转乾坤”。不幸的是,网友跟帖里还是口水夹杂着砖块横飞。我怀疑这部分人有没有看完全文?多半是只看到断章取义的标题就“怒发冲冠”了。再次,网络民意展现了其非理性的一面。面对教育的颓势,谩骂与发泄无益问题解决。为什么一位退休的校长会说出这样的话?虽然它刺痛了公众的敏感神经,却又的确是这个时代的真实。

    “这个时代不需要太多钱学森这样的人才”更确切的解读应该是“钱学森那样的人才未必适合这个时代”。这不是说我们的科学已经到登峰造极之地步,而是体制与环境注定了钱老式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更遑论一展拳脚。“现在高校里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行政权力远远大于学术权力”,王老如是表明自己的不满和担忧。大学官僚化、行政化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时代之于杰出人才的排斥,其症结便是畸变的大学体制。所谓官僚化、行政化只是表象,背后的教育理念或许才是根源。

    一来,大学一直都被视为政治工具和意识形态的阵地。基于此,对其的管理多采取的控制型模式。这样的前提,注定了创新性被压抑,学术自由无存。学生和老师都听命于上级委派的行政首脑、两鬓白皙的老校长被教育部门小小干部训得面红耳赤、搞学术的不如走官路,凡此种种都是行政力过多干涉大学自主的流弊;再者,教育产业化风行。实利主义在大学校园甚嚣尘上。片面强调“知识就是经济”的语境下,一切教学科研都变得短视和急功近利。这就意味着耗时耗力、短期没有收益的科研必遭淘汰。如果,钱老在当今校园,未必拿得到本就不多的科研经费。

    理念的错位,其后果就是现实中种种消极制度的产生。单向、片面的聘任制,使得讲师沦为打工仔角色,不敢越雷池一步;滥评职称,学术头衔被严重注水;各种评比满天飞,科研净土变成逐利的战场......这一切的一切,诠释了这是一个“不需要太多钱学森的时代”!

    王义遒教授说“出杰出人才是对下一个时代的要求”,这听着像是对当下教育的失望。那么,即使寄希望于下个时代,我们又有多少底气呢?只要大学依旧狂奔在背离规律的轨道上,或许时代永远不需要太多的钱学森。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