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大地”上的诗歌何以动人

2025-04-01 06:33 来源:光明日报

  近来,53岁的吕玉霞火了。在她笔下,白雪是“老天爷撒的糖霜盐”“麦苗打滚撒的欢”,田野的春是“年轮循环的波纹,大地睡醒的动人”,藤蔓下的瓜是“日月轮回的星辰,晨起暮落的成果”……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她并非文人,而是前半生都在从事农活的“庸常大娘”。

  作为生活在山东临沂的果农,吕玉霞将自己在田间地头的劳作生活写成诗歌、拍成视频发布到网上,虽有乡土口音夹杂其间,但丝毫不影响网友们的赞美与喜爱。人们送她“田间诗人”的美誉,赞扬她的文字“长在大地,溶在岁月”。

  农妇和诗人,这两个有些距离感的身份的交叉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但她的诗歌作品能收获众多赞美和喜爱,还是因为内容本身。它们虽然粗糙但真切,尽管质朴却细腻。人们看过了太多想象嫁接、浮躁空洞的作品之后,迫切呼唤对准真实生活、真诚书写的作品。就在这个当口,“长在大地”上的诗歌来了!

  是的,真诚写作的不单吕玉霞,这种书写也不只局限于诗歌。近年来,素人写作渐成趋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快递小哥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外卖诗人”王计兵《赶时间的人》、张小满以女儿视角写作的《我的母亲做保洁》等成为畅销书……他们只是在诸多巧合下被舞台追光灯照亮的极少数,在更多尚未被“看见”的地方,相信存在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他们默默写作,一点一滴记录下真实的日常与复杂的情愫。

  没有矫揉造作,也不故弄玄虚,无须追随流量,更没有“人设”包袱。在诗歌和非虚构等这些“记事本”中,他们敞开心扉,大方地向外界呈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展示他们已习以为常但旁人却陌生的日常生活,讲述他们的酸甜苦辣。这种感觉就像在吃过太多精致大餐后,端上来几道冒着锅气的家常菜,也往往是这些“土菜”,带给人们别样的情感抚慰和心灵滋养。

  在评论区里,网友们与吕玉霞频繁互动,如切如磋,气氛轻松而热烈,俨然一场围读会。是啊,吕玉霞作为一个样本,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文学之于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重新思考将阅读与写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进行实践的可能性,再次直面自我表达的需要与渴望。

  每一个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都值得被记录、被看见。当更多普通人潜藏的诗意被激发,更多抒发自我、书写现实的愿望被“唤醒”,更多的“吕玉霞”会聚到一起,将为我们共同的故事写下精彩复调。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长在大地”上的诗歌何以动人

2025年04月01日 06:33   来源:光明日报   王丹

  近来,53岁的吕玉霞火了。在她笔下,白雪是“老天爷撒的糖霜盐”“麦苗打滚撒的欢”,田野的春是“年轮循环的波纹,大地睡醒的动人”,藤蔓下的瓜是“日月轮回的星辰,晨起暮落的成果”……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她并非文人,而是前半生都在从事农活的“庸常大娘”。

  作为生活在山东临沂的果农,吕玉霞将自己在田间地头的劳作生活写成诗歌、拍成视频发布到网上,虽有乡土口音夹杂其间,但丝毫不影响网友们的赞美与喜爱。人们送她“田间诗人”的美誉,赞扬她的文字“长在大地,溶在岁月”。

  农妇和诗人,这两个有些距离感的身份的交叉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但她的诗歌作品能收获众多赞美和喜爱,还是因为内容本身。它们虽然粗糙但真切,尽管质朴却细腻。人们看过了太多想象嫁接、浮躁空洞的作品之后,迫切呼唤对准真实生活、真诚书写的作品。就在这个当口,“长在大地”上的诗歌来了!

  是的,真诚写作的不单吕玉霞,这种书写也不只局限于诗歌。近年来,素人写作渐成趋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快递小哥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外卖诗人”王计兵《赶时间的人》、张小满以女儿视角写作的《我的母亲做保洁》等成为畅销书……他们只是在诸多巧合下被舞台追光灯照亮的极少数,在更多尚未被“看见”的地方,相信存在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他们默默写作,一点一滴记录下真实的日常与复杂的情愫。

  没有矫揉造作,也不故弄玄虚,无须追随流量,更没有“人设”包袱。在诗歌和非虚构等这些“记事本”中,他们敞开心扉,大方地向外界呈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展示他们已习以为常但旁人却陌生的日常生活,讲述他们的酸甜苦辣。这种感觉就像在吃过太多精致大餐后,端上来几道冒着锅气的家常菜,也往往是这些“土菜”,带给人们别样的情感抚慰和心灵滋养。

  在评论区里,网友们与吕玉霞频繁互动,如切如磋,气氛轻松而热烈,俨然一场围读会。是啊,吕玉霞作为一个样本,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文学之于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重新思考将阅读与写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进行实践的可能性,再次直面自我表达的需要与渴望。

  每一个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都值得被记录、被看见。当更多普通人潜藏的诗意被激发,更多抒发自我、书写现实的愿望被“唤醒”,更多的“吕玉霞”会聚到一起,将为我们共同的故事写下精彩复调。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