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深圳南山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试卷难度过高,考试时间延长20分钟”的消息冲上热搜,引发了家长和教育界人士热议。不少人质疑这份试卷“阅读理解太多、难度太大”,存在学校教学与考试内容割裂的“教考分离”问题。对此,相关方解释称,“希望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让学生逐步用数学眼光来观察现实世界、进行思考”。
客观来说,这份试卷反映了当前教学改革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育实际应用能力的关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标志着新一轮“课改”全面启动,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大单元教学等成为主题。一些地区和学校纷纷探索新的考试形式,特别是在试题设计上更加强调情境化、跨学科。此次事件也是当地教育部门出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思考,是将跨学科融合、课程思政等理念融入数学教学的大胆尝试与实践,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份试卷同样存在“形式大于内容”“脱离实际”“命题跑偏”等问题,逾越了学生理解力与解题能力的边界,“用力过猛”导致事与愿违。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虽对考试评价提出了相应改革创新要求,但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度”与“道”依然不容忽视。
所谓“度”,是针对考试评价应强调遵循“适度”原则。一是考试难度要适度。一份好的试卷应在难度上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易、中、难题目的比例通常为7∶2∶1或6∶3∶1。过难或过于简单的题目,都起不到考试的学业测评、检验教学效果作用,难度过大还可能加重学生学习压力,甚至刺激校外培训需求,与“双减”和教育改革的初衷背离。对此,出题人应充分运用教育测量学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精准锚定学生的认知情况、实际需求和能力水平,将试卷的难度系数与阅读量维持在一个均衡点,确保试卷难易适中、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