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发布《致园区家长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学校实行“作业熔断机制”:小学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高中生至23:00)仍未完成作业的,请让孩子停止作业,及时就寝,保证充足睡眠,此举引发网友热议。(12月10日《扬子晚报》)
其实,“作业熔断”不是新鲜事。近年来,全国多地的学校以及当地教育部门都在尝试推出类似机制,只是在具体实施上有所不同,但每隔一段时间出现类似的新闻,总能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折射出公众对落实“双减”政策,有效减轻基层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期待。
该机制提出的前提是保障孩子们的睡眠时间,说明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这值得肯定。但是,不分析作业完不成的深层原因,仅规定学生到点完不成作业就不要继续做,且第二天不用补交,很可能会掩盖一些深层次问题。
从学生层面看,完不成作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可能与作业量过多、过难等有关,也可能与拖延、效率低、学习能力较差等个人原因有关。在“作业熔断机制”下,那些平时做作业拖延或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比其他学生更可能进入“熔断”行列,未完成的作业也不用补做。那么,与同伴相比,这些学生每天做的作业少,长此以往可能在学业表现上落后于其他同学。
从学校层面讲,采取“作业熔断”需与课后服务和作业管理统筹考虑。一方面,“双减”政策要求各地各校开展课后服务,让学习任务更多地在校内完成。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就是进行作业辅导,让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作业,教师对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也就是说,学校课后服务应为学生提供完成大部分作业的时间和质量保障,如果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回家后还存在做不完作业的问题,那么需要反思学校课后服务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服务的内容设置是否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