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就广州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等议题,中共广州市委党校于11月13日举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开创广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理论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广州市委党校第41期红棉论坛,共吸引了70余名来自粤港澳的专家学者参会,广州市委党校副校长黄丽华教授出席并致辞。
来自澳门城市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市委党校、广州市社科院、广州市委党校海珠分校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实际分别作了专题发言。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积极发挥澳门作用 共促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
叶桂平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澳门应更积极主动发挥自由港、单独关税区、中葡平台及海外联系广泛等独特优势,紧抓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机遇,构建“横琴空间+澳门资源+优秀人才+高新科技+政策支持+成果共享”的新发展模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步入快车道。
第一,澳门高等教育应以新兴科技领域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发挥澳门高校国际联络广泛的优势,通过葡萄牙加强与欧盟“地平线欧洲”等国际科研计划的联通,开展联合科研项目,营造包容开放的科研环境,吸引全球优秀学者人才来澳助力科研。
第二,完善科技创新发展制度机制,提升特区政府对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力度。设立和完善国家级科研平台、成果转化机构、科学园、孵化器、产业引导基金等各类配套设施,形成优质教育、优秀人才、前沿科研、高效转化、产业成长的格局,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例如,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初步实现科技—教育—人才—产业良性循环的平台,对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开展高水平研发、发展高质量教育、培养高水平人才、吸引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有较好成效。
第三,强化与横琴的联动,充分利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提供的便利生活空间、优良营商环境,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国际创新资源高效聚集。推动两地更多领域专业人才执业资格互认,优化两地人才政策衔接,便利人才流动。加强横琴现有产业园、创业谷、孵化器等与澳门教育、科研及产业机构的对接。在横琴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城市场景应用创新促进中心等新型组织模式,从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两个角度加速琴澳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科技金融“四支箭”
蔡卫星 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
广州科技金融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即服务源头创新的天使投资体系不全、担当主力的科技信贷配置效率不高、定位中坚的资本市场精准度不够、作为保障的科技保险发展水平不高。因此,要着力发挥科技金融“四支箭”的作用,为广州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一是要加快构建天使投资生态体系,充分发挥“穿云箭”的引领作用。搭建天使投资朋友圈,强化天使资金供给,构建“1+N”梯次天使投资体系,推动广州天使母基金在100亿元进一步扩容,采取“母子基金+直投”方式运作,聚焦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倾斜种子期、天使期早期项目,构建天使投资基金风险容忍机制。
二是积极创新科技信贷服务体系,有效发挥“攻城箭”的主力军作用。在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结构下,科技信贷依然是支持产业科技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重点是加快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银行支持投早投小投创新,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加强科技信贷激励考核。
三是用足用好资本市场股权和债券工具,持续发挥“穿杨箭”的精准作用。资本市场具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契合科技创新“迭代快、风险高、轻资产”等特征,有效精准赋能科技成果转化。要加快制定广州科创企业上市领头羊三年行动计划,精准扶持科技创新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后备对象,力争在三年内推动广州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跃居前列。
四是大力发展科技保险,不断发挥“保障箭”的风险分担作用。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过程,存在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急需保险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风险分担、补偿和管理的独特作用。应鼓励在穗保险公司积极开展科技保险创新,探索论证在穗设立专业科技保险公司的可行性,鼓励保险公司建立科技保险专营部门。
加快推进广州产业协同转型升级
康达华 广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谨防掉入认识误区。一是谨防一哄而上。各级政府、不同区域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径和模式,避免出现重复建设。二是谨防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在实践中搞“一刀切”。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新的“业”态,更重要的是新的“质”态,传统产业通过新的技术赋能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要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三是谨防将政府和市场割裂对立起来。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发挥市场机制作为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的驱动力,也要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规则制定、财税支持等方面的作用。四是谨防闭门造车。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汇聚全球各类先进生产要素,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广州,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坚持分类指导,协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因地制宜做好产业规划和政策配套。要梳理现有产业基础,挖掘隐形优势产业,做好全市产业空间布局,避免各区之间同质竞争,构建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二是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要立足传统产业尤其是专业批发市场的比较优势,健全引导企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机制,切实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传统产业“质”的提升。三是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完善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支持政策,继续做强做优汽车产业,培育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优化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四是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要锚定低空经济、智能驾驶、深海经济等未来产业,探索建立包容审慎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适应性监管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在新赛道上敢闯敢试。
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最后一公里”
林柳琳 广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副教授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广州具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深厚基础。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打通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广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夯实基础。广州应充分发挥科教资源富集的优势,以软件与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网络与通信、智能网联汽车等优势产业为重点,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技创新体系。
二是构建多元协同的转化机制,激活科技成果转化新动能。广州正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赋权制度改革,推动高校院所落实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通过构建“常态化”科技成果汇聚机制和“精准化”供需对接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完善配套服务体系,营造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打造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依托广州科学城、黄埔区、南沙区等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服务支持。
四是加强政策协同和区域联动,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局面。充分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枢纽作用,推动与港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度合作。完善市区联动机制,推动各区域创新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建立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打通科技、产业、金融政策壁垒,形成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
(本文系市委党校新型智库课题“广州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提升研究”与市社科联“献策广州”广州市社科类社会组织资政项目“广州构建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的路径”阶段性成果)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展 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金融行业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传统的资本和人力投入驱动模式难以支撑行业的长期发展,而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科技、绿色和智能化的手段赋予金融行业新的增长动力。
第一,通过数据科技驱动的风控提升,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大数据、人工智能、安全相关技术(包括密码学、隐私计算等)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能够大大提升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极大提升金融行业的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例如,某银行在引入大数据技术后,信贷审批的效率提升了60%,风险识别的准确率提高了30%。
第二,通过绿色金融手段,金融机构不仅能推动环保项目发展,还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第三,智能化流程优化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为金融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要通过智能系统与人力资源的有效融合和效率提升,来推动金融业务流程的智能化。某商业银行数据显示,智能客服上线后,客服响应时间缩短了50%,客户满意度提高了20%。通过智能化流程优化,该银行节省了30%的人工成本。
通过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智能化应用等手段,新质生产力全面赋能我国金融业,推动其在风控、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和流程优化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这些创新,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稳定的长期发展。未来,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深入发展,我国金融行业将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占据更具竞争力的地位。
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规模化成型
白国强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生产力布局发生系统性变化的状况下进行的。广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适应城市生产力布局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的体系性变化要求,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规模化成型。
一是适应生产要素创新配置的要求,获取要素集聚的比较优势。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综合性门户和重要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基础设施,开放更多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大力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高端创新要素和国际创新资源,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贡献,突出城市科技创新的枢纽功能和引领作用。
二是适应新型产业组合样态要求,加快新质生产力布局成型。广州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产业园区、企业总部和工厂布局等载体布局上适应产业发展的新组合样态;同时,政府的公共服务平台也应更具有融合性和渗透性,突破平台资源通用、复用、共用的制度障碍,助力组织管理模式及产业布局优化,加快新质生产力规模化布局成型。
三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再生产的特殊需求,形成良性的循环格局。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数智技术、数智制造、数智服务等“底层技术”和通用技术,更好实现生产个性化、定制化、安全性等要求。在交换上,实现方式更加灵活快捷、时空范围更加广泛。特别是数据要素的交换,可以突破空间限制,实现瞬时交换。在分配上,要体现尊崇创新、激励创新型人才的突出导向,使数据等成为价值分配的重要因素。在消费上,生成许多新型社会消费方式,数字化、智能化、场景体验化消费和绿色消费成为重要特征。
四是适应新公共服务需求,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催生新型公共服务需求。为此,要科学构建起新质生产力的统筹规划布局机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机制和新型基础设施配套的投融资机制,切实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基础研究和支持引导,完善新质生产力的研发体系和发展评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数据共享、数据开发和数据应用,促进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
以低空经济促进广州新质生产力发展
吴兆春 广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今年5月,《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低空经济”是万亿级未来产业,相关产业临近从1到10的“起爆点”,广州有条件有基础抓住这一新机遇。
一是突出载体引领,集中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群。立足行业基础和空间布局,科学选址低空经济产业园区。重点围绕龙头企业,强化链条耦合,形成完整的低空制造、运维、应用等全产业链集群。实现低空要素资源的高效集聚,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集群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是优化低空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依托相关低空经济创新平台,规划建设具有完整写字楼、开放式研发空间及专业测试场地的低空经济科技园区,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高端要素集聚基地。同时在南沙、黄埔、增城、白云、花都等区域设立低空经济创新中心,开展前瞻技术攻关和场景示范,孵化更多“独角兽”企业。
三是建立开放平台,打通低空经济产业生态链。整合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力量,共建广州低空经济创新联盟,构建技术研发、人才交流、项目合作等一系列开放式平台,打通低空制造、运维、应用等上下游产业链条。依托平台建设,快速实现低空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
四是实施引才计划,汇聚低空经济领军人才。推出低空经济人才特殊支持政策,通过高水平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迅速补充低空领域设计制造、运行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的领军级人才和团队。重点引进无人机动力系统、感知系统、云平台等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快速提升我市低空经济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水平。
五是培育低空经济龙头企业。对亿航智能、小鹏汇天、广汽 GOVE 飞行汽车等在穗低空经济龙头企业,在市场开发、应用场景创新、技术创新、用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力促企业加大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力度,共同抢占低空经济制高点。
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肖曦梦 广州市海珠区委党校教研部副主任、高级讲师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亟须为新型生产关系构建相应的制度、法律和文化土壤。广州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存在堵点,亟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塑造新型生产关系。
一是制度改革清障碍,打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强引擎”。探索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市场监管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公共服务机制等。可探索开展以产业链条打造、圈层构建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探索开展定制式的产业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制全流程政务服务体系。比如海珠区将“首席服务官”优化升级为“海珠合伙人”助企服务模式,让各类所有制企业与海珠同成长、共壮大。
二是市场改革增活力,开启广州经济发展“加速度”。引导资源向效率和竞争力更高的领域流动,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提早谋划布局未来产业,链群协同共建提升未来产业,多维施策构建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探索开辟大模型时代新蓝海。比如海珠区加强对未来产业的科学谋划,聚焦元宇宙、脑机智能、未来网络(6G)、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领域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及重点招商重点引育清单,前瞻布局相关领域的重大项目。
三是文化建设聚人心,铸就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器”。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双繁荣,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输出,提升城市软实力。动画制作电影《落凡尘》创新演绎中国传统文化,即出自海珠区本土企业咏声动漫,擦亮了广州动漫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