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内部大数据”骗局,不应成为连续剧

2024-06-21 06:45 来源:光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高考志愿填报“内部大数据”骗局,不应成为连续剧

2024年06月21日 06:45   来源:光明网   张智全

  教育部6月18日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应谨慎对待以下这类志愿填报指导服务——针对一些机构或个人宣称拥有所谓的“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确保考生进入心仪的专业,从而诱导考生和家长购买高价服务。教育部表示,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咨询机构或个人所使用的参考数据均通过该公开渠道搜集汇总。

  又是志愿填报时。面对众多学校和专业,如何选择让很多考生和家长犯难,由此催生了志愿填报辅导市场的火爆。一些咨询机构便顺势打出“内部大数据”、能“精准定位”的虚假宣传,诱导考生和家长上钩。在高考志愿填报到来的关键时刻,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切勿轻信“内部大数据”骗局,正当其时。

  高考志愿填报,从来不只是看考生考了多少分、分数线是多少,还需要关注拟填报高校过往的招录分数、录取人数以及本年度招生计划人数、各分数段考生分布数量等各种因素,这些,确实需要准确、详实的大数据支撑。可当考生和家长不擅长对大数据进行理性剖析时,自然会把求助的目光投向相关咨询机构。不良咨询机构正是看到了“大数据”这块好用的招牌,才萌生靠此赚取不义之财的“商机”。

  大数据对志愿填报确实有一定帮助,但也绝不是唯一的依赖。高考志愿填报既涉及学科成绩,也涉及个人兴趣、职业规划、学校特点等多个因素,每个考生的需求和优先级都是不同的,这些个体差异无法完全被大数据分析所覆盖。考生和家长只有结合个人情况进行综合权衡,才能作出最适合考生的选择。

  至于机构宣称的“内部大数据”能帮助考生“精准定位”选择专业和学校,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正如教育部的提醒所示,所谓的“内部大数据”,只不过是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发布的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根本没有助力考生择专业和择校的神奇功能。不良咨询机构利用考生和家长心理兜售高价服务,有失诚信,也违反《广告法》的相关规定,于德不符,于法不容。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骗局,每年都差不多按时登场,教育部门也是年年发布警示,但仍有不少考生和家长“中枪”。显然,防范高考志愿填报“内部大数据”骗局,不能仅止于提醒。相关部门在警示考生和家长多一份理性、破除对“内部大数据”迷信的同时,还应依法依规地强化监管,及时将非法敛财的骗子咨询机构彻底逐出市场,避免此类骗局卷土重来。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