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缴欠税如何不被误读

2024-06-20 10:25 来源:南方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追缴欠税如何不被误读

2024年06月20日 10:25   来源:南方日报   陆夷

  近期,有反映部分地区发生税务部门针对企业纳税问题“倒查30年”及要求企业补税的情况。对此,国家税务总局及时公开回应称,“税务部门没有组织开展全国性、行业性、集中性的税务检查,更没有倒查20年、30年的安排”,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倒查30年”传闻是怎么来的?最直接的起因是,某知名食品饮料企业发布公告称,旗下一家原控股子公司收到税务部门就1994年至2009年间的消费税缴纳情况下发的《税务事项通知书(核定应纳税额通知)》,被追缴税费8500余万元。企业知名度高,追缴时间长、税费数额大,再联想到此前几家上市公司同样面临补缴税费的情况,使得社会上一些公众对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产生误读误解和负面认知。

  不可否认的是,追缴欠税有法可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相关规定,对偷税、抗税、骗税的,税务机关追征其未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者所骗取的税款,不受三年、五年追征期限制。而据该企业签署的相关协议,如税收机关因子公司存在未缴或少缴税款,而对其进行交割日前税收追溯征收情形,则由该企业负责补缴前述税款。

  关于“谁来补缴”并无争议,存在争议的是为何补缴、为什么是30年以及谁来催缴等问题。当地有关部门称,系审计部门发现子公司前期有税款欠缴,税务部门按照程序正常追缴,“没啥特殊的原因和背景,不要误读。”虽然给出了自己的回应,但对于公众关心的这些问题并没有给出清晰具体和有说服力的解释,因此没能完全平息市场对“倒查30年”的疑虑。国家税务总局就此公开澄清。

  在笔者看来,一企一策解决争议不算难题,但巩固市场信心、改善市场预期却并非易事,尤其是一些自媒体为博人眼球趁机夸大其词,加大了以正视听的难度。“倒查”“开源”等传言,也为我们更深入、全面思考涉税热点问题带来启示。对于税务部门而言,既要应收尽收维护税收秩序,也应持续优化税务执法方式,在欠税前提示、欠税清缴能力评估、欠税后风险预警、约谈辅导等方面下足功夫,提高监管和执法的精准度。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巨额补税的影响确实不可小觑,正因如此,更应该做足税务合规的功课,有效提升对税务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从源头规避涉税风险。对于涉税争议,也可主动加强与税务机关沟通,或通过法律途径积极妥当解决,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毋庸置疑,追缴税款是税务等相关部门正常履职,更是对足额缴纳税款企业的一种保护。对于偷税、逃税、抗税、骗税等违法犯罪行为,不能放任,但也不容“误伤”。应以此为契机,推动税收征管提质增效,确保税收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避免市场情绪受误读影响,也为守法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营商环境。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