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扎堆直播间?别放任市场“自然选择”

2024-05-23 07:03 来源:红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女大学生”扎堆直播间?别放任市场“自然选择”

2024年05月23日 07:03   来源:红网   梁宇飞

  直播领域现在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主播明明不是大学生,却以大学生的身份进行直播。在互联网直播平台上,一些打着“大学生”等标签进行直播、引流带货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人为求流量打“擦边球”,进行低俗直播。(5月21日《法治日报》)

  自媒体平台上“女大学生”标签如此泛滥,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女主播为求增加流量不惜虚报年龄经历、学校学历。但与此同时,这种风气也反映了受众爱好和市场需求的畸形。且这些“女大学生”们的直播间内往往充斥着擦边,性暗示的内容。如果放任假冒女大学生身份直播的乱象野蛮生长,必然会扰乱直播环境,也会让真正的“女大学生”群体面临污名化和道德矮化的困扰。

  一直以来,对于清朗直播环境以及自媒体平台整治的重点都被放在主播群体和直播平台。但造成部分直播者冒充“女大学生”进行直播的根本原因还是不当的市场需求。所以,直播观众和直播市场也应该被一并纳入到网络监督体系和监管名单中去。所谓“观众所好,则主播必甚焉。”直播界冒充“女大学生”之风蔓延,主要还是迎合了一部分男性市场的需求。女主播为了索要礼物,为了刷人气,就会选择对自己进行包装,就会选择投市场所好吃“青春饭”,甚至选择提升直播尺度。故而,平台应当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观众,使他们去追求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生活娱乐,而不是让其沉沦于低级趣味中。无人观看,无从取利,冒充女学生打“擦边球”的主播才会偃旗息鼓,收敛起来。其背后的公司看到此种营销方式无利可图,自然也就会逐步减少旗下女主播模仿假扮“女大学生”进行直播的行为。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传播领域中,通过设置标签噱头吸引公众注意力,从而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并不鲜见。可能在大众的潜意识中,冒充“女大学生”开直播不再是一种过分的欺骗,而是一种直播策略。还有人说,女主播以“女大学生”的名义直播,可以带动注意力经济的发展。可是,一旦这种“眼球经济”失去了控制,就会让许多人逐步降低底线,放宽约束,继而让自媒体空间成为低级趣味和庸俗内容泛滥的场所。对于主播来说,她们要守得住自身底线,不为一时的流量和打赏所惑,要坚持做导向积极,内容正当的互联网直播。

  同时,抵制冒充“女大学生”直播之风,打击部分观众的不良喜好和一些扭曲的市场导向,也是在维护广大妇女群体的利益。放任市场“自然选择”,必然会增加直播平台中的低俗营销和庸俗化内容,必然会物化女性,降低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们的社会声誉和社会价值,使她们遭受偏见和歧视。新时代的女性形象是独立的,有自我思考能力的,不依附于他人的。女大学生也应该是兼具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既有专业知识又不乏开阔眼界的群体。自媒体应该积极呈现正面的女性形象,而不是为了利益不惜给女大学生贴上标签,让人一提起她们就将之与低俗信息相关联。一味地利用这个标签,从长远看无疑渐次拉低着女大学生群体的风评和下限。

  虽然假冒“女大学生”的主播为数不少,可我们也能看到,在互联网直播平台上,活跃着许多真正的“大学生”。他们有的开设直播作为专业实践的渠道,利用直播推广地方特色农产品,他们传承非遗文化,分享秦腔、汉调桄桄等地方戏曲……这些具有正能量的直播内容不被推送,不为大众所知,冒充“女大学生”搞擦边,大尺度的直播反而大行其道,平台不能说没有责任。

  商业化时代,直播平台多追求新奇和感官刺激,忽视了社会风气的维护。公司一定以盈利为目的,受众也多以娱乐为第一选择,放任直播市场自由发展,不加干预,它必然会选择利润最多的道路而不顾其他,此举显然危害尤甚。要清楚,让冒充“女大学生”直播的现象肆意蔓延却束手不顾,影响的可不单单是网络风气。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