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热潮下的女大学生:追逐“快钱”还是沉淀青春?

2024-05-30 07:12 来源:红网

  随着直播、短视频行业的迅速发展,不少人开始参与到这类行业中,并且获得了不少的红利。而大学生就是这之中一类特殊的人群。大学生积极拥抱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展示自己的风采,或展示校园生活,让无数短视频用户感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活力。可是我们也能看到,随着互联网的红利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渴望借助互联网平台赚”快钱”,因而“误入歧途”。

  在短视频平台上,很容易刷到“04女大学生勇闯自媒体”“欢迎收看大二女生的一天”等等的标题,而在直播界面,也能经常看到以寝室为背景的直播场景。“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标签,吸引越来越多的看客。据《法制日报》统计,在某平台一个晚上至少有上百名以寝室为背景进行直播的大学生主播。有些学生在教室或寝室不分时段直播,影响他人正常学习生活;有些学生为了做直播,陷入经纪公司、培训公司骗局,权益得不到保障。还有人打着“学生”名号进行直播,将自己包装成学生直播引流带货,甚至为求流量“打擦边球”。

  究其原因,离不开自媒体行业的特点。自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快速变现的途径。相较于传统的兼职或实习工作,自媒体具有更低的门槛和更高的灵活性。通过发布优质内容,大学生可以迅速积累粉丝,进而通过广告、赞助、付费内容等方式实现盈利。这种快速变现的吸引力使得许多大学生选择投身自媒体行业。同时,由于短视频得简单易操作,流量回报及时等特点使得行业门槛准入较低,因此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网络上流传的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广告收益,也让经济无法独立的大学生“红了眼”,渴望通过短视频,成为有着百万粉丝的大博主。另外,那些成功成为百万博主的大学生也给渴望参与短视频行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与信心。

  大学生不应成为短视频中博人眼球的标签,而应成为青年群体奋发向上的代名词。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生活、展示才华,得到他人的欣赏和赞美,这无疑是令人感动和自豪的。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迷失自我,过度追求流量和关注。

  我们观察到,有许多女大学生在追求流量的过程中,不慎陷入了“流量”陷阱。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她们甚至不惜制造“性”暗示,这种行为不仅让她们自身遭受了不必要的非议和黄色玩笑,也损害了她们的形象和声誉。我们应当明白,这种短期的关注并非真正的成功,也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

  同时,我们也不应被互联网的“快钱”所迷惑。虽然自媒体行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快速变现的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为此而迷失自我。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明白金钱并非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大学是积累实力、沉淀知识的地方,我们应该珍惜这段时光,努力学习、提升自我,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实力不够,那么短暂的“爆红”后,也依旧会被裹挟在流量的漩涡里越卷越深,最终消失在公众面前。因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坚持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努力成为真正的青年领袖和榜样。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短视频热潮下的女大学生:追逐“快钱”还是沉淀青春?

2024年05月30日 07:12   来源:红网   李雨萌

  随着直播、短视频行业的迅速发展,不少人开始参与到这类行业中,并且获得了不少的红利。而大学生就是这之中一类特殊的人群。大学生积极拥抱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展示自己的风采,或展示校园生活,让无数短视频用户感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活力。可是我们也能看到,随着互联网的红利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渴望借助互联网平台赚”快钱”,因而“误入歧途”。

  在短视频平台上,很容易刷到“04女大学生勇闯自媒体”“欢迎收看大二女生的一天”等等的标题,而在直播界面,也能经常看到以寝室为背景的直播场景。“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标签,吸引越来越多的看客。据《法制日报》统计,在某平台一个晚上至少有上百名以寝室为背景进行直播的大学生主播。有些学生在教室或寝室不分时段直播,影响他人正常学习生活;有些学生为了做直播,陷入经纪公司、培训公司骗局,权益得不到保障。还有人打着“学生”名号进行直播,将自己包装成学生直播引流带货,甚至为求流量“打擦边球”。

  究其原因,离不开自媒体行业的特点。自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快速变现的途径。相较于传统的兼职或实习工作,自媒体具有更低的门槛和更高的灵活性。通过发布优质内容,大学生可以迅速积累粉丝,进而通过广告、赞助、付费内容等方式实现盈利。这种快速变现的吸引力使得许多大学生选择投身自媒体行业。同时,由于短视频得简单易操作,流量回报及时等特点使得行业门槛准入较低,因此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网络上流传的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广告收益,也让经济无法独立的大学生“红了眼”,渴望通过短视频,成为有着百万粉丝的大博主。另外,那些成功成为百万博主的大学生也给渴望参与短视频行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与信心。

  大学生不应成为短视频中博人眼球的标签,而应成为青年群体奋发向上的代名词。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生活、展示才华,得到他人的欣赏和赞美,这无疑是令人感动和自豪的。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迷失自我,过度追求流量和关注。

  我们观察到,有许多女大学生在追求流量的过程中,不慎陷入了“流量”陷阱。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她们甚至不惜制造“性”暗示,这种行为不仅让她们自身遭受了不必要的非议和黄色玩笑,也损害了她们的形象和声誉。我们应当明白,这种短期的关注并非真正的成功,也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

  同时,我们也不应被互联网的“快钱”所迷惑。虽然自媒体行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快速变现的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为此而迷失自我。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明白金钱并非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大学是积累实力、沉淀知识的地方,我们应该珍惜这段时光,努力学习、提升自我,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实力不够,那么短暂的“爆红”后,也依旧会被裹挟在流量的漩涡里越卷越深,最终消失在公众面前。因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坚持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努力成为真正的青年领袖和榜样。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