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汤打败奶茶?盲目跟风养生警惕适得其反

2024-06-03 06:27 来源:红网

  随着中医不断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从去年起,中药代茶饮乌梅汤就在年轻人之间掀起了一场“养生热”。而今年,“乌梅汤2.0”版本在减肥概念的加持下,再一次成为众多年轻人的饮品选择。据了解,今年浙江省中医药推出的“乌梅汤”,上线24小时配售量就达到了115万帖。(6月1日 头条新闻)

  比咖啡、奶茶便宜,又能养生,还能减肥……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乌梅饮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饮品的不二选择。随着现在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亚健康”群体越来越多,加之很多年轻人的身体素质已经到了自嘲“脆皮”的地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中医养生。除了近两年火爆出圈的“乌梅汤”,养发饮、熬夜护肝元气茶、推拿等中医药养生产品同样俘获了不少年轻人的芳心,成为当代年轻人养生“新宠”。

  然而,养生虽好,但也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盲目跟风不可取。例如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固肠止泻功效的乌梅饮火爆出圈后,很多年轻人都跟风去当地中医馆购买,但是却忽略了由于每个人身体状况和体质不同,其所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如果自身脾胃虚寒或者患有肠胃疾病的人,长期饮用乌梅饮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甚至可能会加重病症。

  除此之外,盲目跟风养生也给一些不良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有记者发现,在电商平台上,多个商家都在售卖“乌梅汤2.0”,并宣称“浙江省中医院乌梅汤同款原料”。不仅如此,在网店的宣传中,他们往往强调减肥功效,甚至用上了“咔咔掉秤”“轻盈体态解油腻”等话术和噱头。

  然而,浙江省中医院发布声明称“乌梅汤2.0”未授权任何第三方配售。由此可见,很多不良商家为了提高销量虚假宣传,而其产品质量却得不到保证,那么消费者的安全又如何得到保障?如果一些年轻人因为盲目跟风购买了“三无产品”,那不仅不能够养生,反而会适得其反,危害身体健康。

  我们期待中医药走出药房,被更多年轻群体喜爱和接受,但是也希望大家理智看待中医养生,盲目地跟风养生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根据自身身体情况,寻找专业的医生提供专业的意见,或许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乌梅汤打败奶茶?盲目跟风养生警惕适得其反

2024年06月03日 06:27   来源:红网   钟琪琪

  随着中医不断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从去年起,中药代茶饮乌梅汤就在年轻人之间掀起了一场“养生热”。而今年,“乌梅汤2.0”版本在减肥概念的加持下,再一次成为众多年轻人的饮品选择。据了解,今年浙江省中医药推出的“乌梅汤”,上线24小时配售量就达到了115万帖。(6月1日 头条新闻)

  比咖啡、奶茶便宜,又能养生,还能减肥……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乌梅饮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饮品的不二选择。随着现在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亚健康”群体越来越多,加之很多年轻人的身体素质已经到了自嘲“脆皮”的地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中医养生。除了近两年火爆出圈的“乌梅汤”,养发饮、熬夜护肝元气茶、推拿等中医药养生产品同样俘获了不少年轻人的芳心,成为当代年轻人养生“新宠”。

  然而,养生虽好,但也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盲目跟风不可取。例如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固肠止泻功效的乌梅饮火爆出圈后,很多年轻人都跟风去当地中医馆购买,但是却忽略了由于每个人身体状况和体质不同,其所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如果自身脾胃虚寒或者患有肠胃疾病的人,长期饮用乌梅饮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甚至可能会加重病症。

  除此之外,盲目跟风养生也给一些不良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有记者发现,在电商平台上,多个商家都在售卖“乌梅汤2.0”,并宣称“浙江省中医院乌梅汤同款原料”。不仅如此,在网店的宣传中,他们往往强调减肥功效,甚至用上了“咔咔掉秤”“轻盈体态解油腻”等话术和噱头。

  然而,浙江省中医院发布声明称“乌梅汤2.0”未授权任何第三方配售。由此可见,很多不良商家为了提高销量虚假宣传,而其产品质量却得不到保证,那么消费者的安全又如何得到保障?如果一些年轻人因为盲目跟风购买了“三无产品”,那不仅不能够养生,反而会适得其反,危害身体健康。

  我们期待中医药走出药房,被更多年轻群体喜爱和接受,但是也希望大家理智看待中医养生,盲目地跟风养生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根据自身身体情况,寻找专业的医生提供专业的意见,或许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