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医检互认”为患者减负再迈一步

2024-06-06 09: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中经评论:“医检互认”为患者减负再迈一步

2024年06月06日 09: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守“以保障质量安全为底线,以质量控制合格为前提,以降低患者负担为导向,以满足诊疗需求为根本,以接诊医师判断为标准”的原则,才能把“医检互认”的好事办得更好。

  对181项医学检验结果、300项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实行互认……近日,北京市卫健委、市医保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实施方案,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能认尽认”,引发社会关注。

  不少人大概都有类似经历:到不同医院去看同样的病,被要求重新做CT、B超,可能多花冤枉钱不说,人还被折腾得够呛。检验结果若能实现互认,不仅患者可以少跑腿、医务人员可以减轻工作量,而且还能节省大量检验费用,尤其对于广大来京看病的患者更是重大利好。

  推进“医检互认”一直在路上。从顶层设计来看,2022年3月正式施行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明确,医疗机构应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从地方实践观察,深圳已有72家政府办医疗机构实现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浙江则有436项检查检验项目实现了互认,累计互认数量超过3000万项次,直接节约医疗费用超过11亿元。

  “医检互认”的过程,也是强化检验质量控制、统一检验流程与标准的过程。正如实施方案中要求,“参与互认的检查检验项目应当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具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便于开展质量评价”,“医学检验项目被互认的医疗机构需通过国家、省级室间质评”……这些工作既是管理课题,更是一项技术细活;既要用管理促互认,更要遵循技术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

  当然,“医检互认”不能搞“一刀切”,要在充分保障患者权益、确保检查准确性的前提下,有效节约社会资源。患者对此也需有正确认识,对那些短期内可能有反复或者快速变化的病情,应该多次检查检验的还是应该听从医生建议,医生也应当耐心向患者说明情况。如果需要病人多次检查时,可能会有个别患者拿“医检互认”说事,因而在政策落地环节上还要照顾到医生的顾虑。

  “医检互认”未来要在更大范围内实行,一方面要适时更新医院的检查设备、提高医生检查技术,缩小医院之间检查能力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将检查检验结果数据化。同时,有关部门也要不定期地对医院各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进行检查,等等。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守“以保障质量安全为底线,以质量控制合格为前提,以降低患者负担为导向,以满足诊疗需求为根本,以接诊医师判断为标准”的原则,才能把“医检互认”的好事办得更好。(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加快推进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推进“医检互认”卡壳在哪儿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