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让手机消费“去旧更容易 换新更愿意”

2024-06-05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中经评论:让手机消费“去旧更容易 换新更愿意”

2024年06月05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打通手机“回收+换新”全链条的堵点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政策引导、市场建设,也离不开技术进步、标准完善,以及绿色理念的推广。只有做好循环经济大文章,才能让消费者“去旧更容易,换新更愿意”,进而推动手机产业良性发展。

  又想买新手机了,却不经意间发现,家里积攒的旧手机越来越多。如果没有特别的收藏爱好,可以试试以旧换新。

  从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到商务部等多部门印发《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具体任务已经明确,当前各地各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动政策落地。应当说,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利于进一步释放潜在消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现在出门在外,什么都可以不带,但不能不带手机。作为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电子产品之一,手机在消费品市场中无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年产生废旧手机6亿至7亿部,其中回收处理量约为2亿至3亿部;从新生出厂到废弃闲置,一部手机的平均寿命在1.9年左右。

  随着手机更新周期逐渐缩短,手机的报废量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约有一半的废旧手机被闲置留存。据行业数据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手机闲置总量将达到60亿部,二手手机潜藏价值超过6000亿元,循环利用的空间十分广阔。推动手机以旧换新,让闲置手机加快流转和循环再利用,既可以避免资源浪费,也有利于手机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手机以旧换新,对消费者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消费者不仅提高了生活品质,还用闲置的废旧手机抵扣了购买新机的部分费用,再加上地方、平台、卖场和厂商的各种补贴,明显降低了购机成本。近年来,得益于我国电商、物流等行业的蓬勃发展,新兴的二手手机交易平台逐渐形成规模,它们同各大厂商、销售平台及线下回收网点一起,积极推动手机以旧换新,有效提升了流转的效率。

  不过,手机回收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预估价格不透明等因素,也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而这源于统一的质检与定价标准的缺失。因此,有必要针对二手手机的性能、外观、使用年限等核心指标,制定和实施通用的行业评估和鉴定标准,从而切实提升行业的可信度。

  相比价格评估问题,对信息泄露的担忧可能是影响更多用户以旧换新意愿的主要原因。现在的手机绑定了太多的账户,存储了太多的信息,有聊天记录、浏览记录、消费记录……虽然各大厂商和二手交易平台都有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承诺,并且有成熟的清除技术,但也有案例表明,一些不正规的收购商将二手手机里的信息恢复,这甚至被不法分子用来从事电信诈骗。对此,一方面要加快行业规范发展,另一方面要强化全过程监管,只有双管齐下,守护好个人信息安全,才能让消费者更安心、更放心。

  状况较好的废旧手机,会在维修、翻新后进入二手市场售卖。而那些破损程度严重的手机则会被拆解,有的是零部件和元器件在手机维修中再利用,有的是破碎后进行材料化回收,提炼再生材料和稀贵金属。无论售卖还是拆解,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废旧手机回收市场管理法规。这也是推动手机以旧换新、发展手机回收产业亟待补齐的短板之一,有赖于多方共同努力。

  打通手机“回收+换新”全链条的堵点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政策引导、市场建设,也离不开技术进步、标准完善,以及绿色理念的推广。只有做好循环经济大文章,才能让消费者“去旧更容易,换新更愿意”,进而推动手机产业良性发展。(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激活旧手机的消费新“机”遇

     给废旧手机安个“家”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