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黑臭水体,强化监督问责不可或缺

2024-05-29 14: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长约三公里的老泵站河黑臭水体十余年来从未被列入整治清单,周边居民反映强烈。5月27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通报典型案例时点名了老泵站河的污染问题。督察指出,大量生活污水长期直排老泵站河,致使老泵站河长期黑臭,黄陂区既不如实公示,也未开展有效治理,武汉市有关部门也未督促整改。

  一条臭水河暴露了多少问题

  各项规定清清楚楚,当地居民怨声载道,当地有关部门为何长期无动于衷?更令人惊诧的是,当地有关部门不仅有渎职懈怠之嫌,面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甚至还试图文过饰非、蒙混过关。实际上,这条黑水河之所以被揭开盖子,也是源于当地居民的举报。【详细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的今天,黑臭水体为何迟迟未能得到有效整治?表面上看,是生活污水直排的无序与泛滥,是污水处理设施的缺失与落后,是有关部门监管的缺位与无力。实际上,这暴露的是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于环境保护责任意识的淡薄,对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忽视,以及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的敷衍塞责。【详细

  水体黑臭并非个案

  加强水污染防治、整治城乡黑臭水体等,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公布典型案例不仅在于“提供方案”,更要增强有关部门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的责任感、紧迫感,敦促从严从实抓整改,加强监督管理。【详细

  老泵站河的案例,只是众多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冰山一角。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通报的多个典型案例看,污水直排、水体黑臭等问题并非个案。这也说明,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更需要久久为功的决心与毅力。【详细

  整治黑臭水体关乎人民福祉

  每一条河流都是大地的血脉,每一滴清水都关乎人民的福祉。面对老泵站河的问题,有关部门应深刻反思,以实际行动和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关切。治理黑臭水体,既是为了改善河水的颜色和气味,也是为了修复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纽带。【详细

  守护一泓清水,地方生态环保部门责无旁贷。还要看到,在整治黑臭水体的责任链上,企业和居民也都是重要环节。向上溯源,关口前移,更需进一步寻找污水的源头成因,系统化解长期存在的难题症结。【详细

  (以上综合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光明网)

  V视角:

  @蔡克鲁斯磨牙:你能想象?我小的时候,这里有很多鱼。

  @心如明镜台GW:污染这么严重,这么多年来竟然没人管,简直太荒唐了。

  @云雾哉:不行就换人。

  @TariEason:严查懒政不作为。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黑臭水体不仅侵蚀着河流的肌理,更深深刺痛着周边居民的心。黑臭水体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不仅暴露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短板,更凸显了城市治理观念和机制上的严重问题。治理黑臭水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而强化监督问责,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之一。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治理黑臭水体,强化监督问责不可或缺

2024年05月29日 14: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长约三公里的老泵站河黑臭水体十余年来从未被列入整治清单,周边居民反映强烈。5月27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通报典型案例时点名了老泵站河的污染问题。督察指出,大量生活污水长期直排老泵站河,致使老泵站河长期黑臭,黄陂区既不如实公示,也未开展有效治理,武汉市有关部门也未督促整改。

  一条臭水河暴露了多少问题

  各项规定清清楚楚,当地居民怨声载道,当地有关部门为何长期无动于衷?更令人惊诧的是,当地有关部门不仅有渎职懈怠之嫌,面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甚至还试图文过饰非、蒙混过关。实际上,这条黑水河之所以被揭开盖子,也是源于当地居民的举报。【详细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的今天,黑臭水体为何迟迟未能得到有效整治?表面上看,是生活污水直排的无序与泛滥,是污水处理设施的缺失与落后,是有关部门监管的缺位与无力。实际上,这暴露的是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于环境保护责任意识的淡薄,对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忽视,以及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的敷衍塞责。【详细

  水体黑臭并非个案

  加强水污染防治、整治城乡黑臭水体等,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公布典型案例不仅在于“提供方案”,更要增强有关部门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的责任感、紧迫感,敦促从严从实抓整改,加强监督管理。【详细

  老泵站河的案例,只是众多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冰山一角。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通报的多个典型案例看,污水直排、水体黑臭等问题并非个案。这也说明,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更需要久久为功的决心与毅力。【详细

  整治黑臭水体关乎人民福祉

  每一条河流都是大地的血脉,每一滴清水都关乎人民的福祉。面对老泵站河的问题,有关部门应深刻反思,以实际行动和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关切。治理黑臭水体,既是为了改善河水的颜色和气味,也是为了修复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纽带。【详细

  守护一泓清水,地方生态环保部门责无旁贷。还要看到,在整治黑臭水体的责任链上,企业和居民也都是重要环节。向上溯源,关口前移,更需进一步寻找污水的源头成因,系统化解长期存在的难题症结。【详细

  (以上综合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光明网)

  V视角:

  @蔡克鲁斯磨牙:你能想象?我小的时候,这里有很多鱼。

  @心如明镜台GW:污染这么严重,这么多年来竟然没人管,简直太荒唐了。

  @云雾哉:不行就换人。

  @TariEason:严查懒政不作为。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黑臭水体不仅侵蚀着河流的肌理,更深深刺痛着周边居民的心。黑臭水体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不仅暴露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短板,更凸显了城市治理观念和机制上的严重问题。治理黑臭水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而强化监督问责,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之一。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