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复杂性不言而喻,再加上很多网络游戏诱导“氪金”,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未成年人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这就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在更加完善的责任框架下,促成全社会同防同治的局面,让更多好“规矩”落到实处,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的网络消费环境。
5月2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近年来,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举措不断落地,实名认证、人脸识别、限时限充也成为行业标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已得到切实治理。然而,面对政策,未成年人总有“对策”,尤其是玩网络游戏“氪金”时,各种“小手段”齐上阵,输入长辈身份证号进行实名认证,登录账号时选择手机内置的一键登录,偷偷了解父母的支付密码……
未成年人沉迷网游无序消费,纠纷也随之而来。据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统计,某款游戏有超两万条相关投诉,多集中在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退费问题上,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对未成年人网游消费问题的高度重视。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退费的难点,主要在于责任归属划定不清晰、维权举证难等。曾有游戏业从业者表示,对游戏公司而言,无法确认监护人是否知情,甚至有成年用户利用退费规则谎称是未成年用户要求退款的情况,给企业带来了一定损失和负担。
在此背景下,征求意见稿出台及时,为未成年人“充值容易退费难”提供了明确的过错责任划分标准和参考依据,有效避免了双方矛盾升级,切实维护了各方利益。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未成年人“氪金”,不仅要管还要管好
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宽容但绝不能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