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未成年人无序充值网游的事件屡屡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为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完善网络游戏中对未成年人消费管理的规范,近日,《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正式公布,首次提出了细化退费标准和建议供各方参考。(5月29日澎湃新闻)
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沉迷游戏、高额充值等触网乱象在未成年群体中尤为突出。“孩子不知不觉给游戏充了十几万元”“家长以为是银行卡被盗刷,结果发现是孩子给游戏充了值”……高额“氪金”现象屡屡发生,不仅影响着孩子们的金钱观,还给其家庭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随着网络游戏的蓬勃发展,家长、学校与游戏开发商之间的“拉锯战”更是愈演愈烈,如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和电子产品使用观念、远离“氪金”诱导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自2021年“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落地后,大部分游戏运营商都积极响应号召,通过加强站内实名制、增设人脸识别登录、提供未成年人充值退费通道等系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未成年人“氪金”的可能。然而,在进行“退费”操作时,却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公司推卸责任,让家长难以挽回损失;有的公司出于维护企业形象的考虑,对未成年人网游退款大开“绿灯”,却也给不少人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与此同时,过于“丝滑”的退款流程,也让很多家长忽视了自身作为监护人的相关义务。
正如一项调查显示,父母在青少年的网络印象管理、网络价值和认知行为方面的影响力明显不足。拆解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链条,抛开游戏方管理失察之责,家长也有一定责任。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疏于对个人身份信息、支付密码管理,让孩子有机会借用成人身份绕过实名制设置进行付款。可见,推出规范参考、明晰各方责任,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