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结构性减税降费,是指有重点地减税降费,将更多减税资金用在国家发展所需要突破的领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确保政策能真正惠及到需要支持的企业和行业,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才能更好地实现预期效果。
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直接有效的办法,也是近年来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我国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有效助力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这也再次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
“结构性”意味着有所侧重。所谓结构性减税降费,是指有重点地减税降费,将更多减税资金用在国家发展所需要突破的领域。这体现出我国税收政策的灵活性及适应性。可以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确保政策能真正惠及到需要支持的企业和行业,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才能更好地实现预期效果。
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主要是基于这两大领域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一方面,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通过减税降费政策可降低企业研发成本,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为此,有关部门要在落实好去年延续和优化实施的税费优惠政策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畅通“政策红利引导——研发投入增加——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效益增加”的链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比如,要坚持把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的政策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持续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以税费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结构性减税精准支持创新
加力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