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在当前形势下,亟需发挥财政政策的科学性、精准性,既要保持合理支出强度,又要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政策效能。
2023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形势,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受益于经济恢复向好以及2022年基数效应等因素,2023年财政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31个省份财政收入均实现正增长。其中,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4%、支出增长5.4%。尤其是重点领域保障有力,如教育支出总额位于所有支出之首,增长4.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9%,科技支出增长7.9%。同时,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资金超过2.2万亿元。考虑到地方财政困难和新的风险挑战,转移支付扩大到10.29万亿元;同时,针对地方债务启动一揽子化债方案,并于2023年第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通过转移支付安排给地方。
长期看,我国经济发展具备强劲内生动力、韧性、潜力,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从各省预算草案的“账本”看,各地均预期财政收入有一定增长,但许多省份收入增长目标低于2023年。总体看,今年各地过紧日子、收支紧平衡将成为常态,特别是民生等领域刚性支出不减、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等给地方带来一定压力。
面对财政收支“紧平衡”态势,今年亟需均衡好“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宏观及微观效益,大力提升政策效能。我国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财政有必要也有条件加力,为宏观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更好地稳预期、稳增长。但支出扩张本身也是有成本或风险的,在面对当前形势的同时,要为未来不确定性预留政策空间,故而,今年财政适度加力是相对较优选项。为此,可以合理安排赤字率,适当提高国债规模、稳定专项债规模,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和盘活,确保财政总支出规模有所增加。还要落脚于提质增效,在投向、结构、绩效和风险上下功夫,切实提升财政收支或债务效率。这就需要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紧紧围绕公共财政职能,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来优化支出结构及效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增强减税降费、国债、专项债、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组合拳”效能,并加强财政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宏观政策的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