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孕育着巨大的市场,连接着亿万人民的日常生活。新征程上,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产业升级会不断迈出新步伐,实体经济将更加根深叶茂。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延伸,我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2023年,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新进展。
应当看到,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先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是一个动态历史进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不等于把一些需要改造升级的传统产业当成所谓的“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对于传统产业来说,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就能在数字赋能、绿色转型中焕发新生。
以印刷业为例。在“铅与火”的年代里,油墨味道曾是不少人的集体记忆。时过境迁,在浙江龙港的印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里,印刷业变了模样——通过AR技术,平面印刷图案在电子屏幕上栩栩如生,还能与人互动;借助NFC技术,手机与名片轻轻一碰,信息即被传输至通讯录……这里有周到完备的产业配套服务,集教育培训、创业孵化、成果推广、科技金融等功能于一体,可为印刷业创新提供一站式服务。如今,印刷包装产值占龙港总产值60%以上,这个产业链带动了不少人实现共同富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相关文章: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正确把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五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