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01-02 07:31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83.5%。为什么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跑出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制造”在电池技术、电机技术、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构建起系统完备、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条。由此管窥,科技创新正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确保产业链安全可靠的根本依靠。

  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部署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排在首位。与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首次出现在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关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部署,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提供了行动指引。

  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科技创新是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稳”与“进”辩证法的重要领域。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产业质变,也形成不了新质生产力。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有新的科学理论作基础,有相应的新生产工具出现,是历次产业革命的共同特点。对我国发展而言,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科技支撑。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才能在产业革命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因此,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从而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练好内功,方能不惧风雨。企业的腰杆硬不硬,产业的地基牢不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曾经“金子卖出白菜价”,如今“土里资源变黄金”,稀土关键制备技术“为我掌握”,支撑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矿产资源产业打通上下游、跃入中高端,靠的是科技创新。树脂基碳纤维材料用于飞机制造,熔融纺丝纤维用于医疗临床手术,纺织行业通过研发新材料,跨界拓展了市场。传统产业增效能、绽新颜,靠的是科技创新。我国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国产大型邮轮等高端装备制造快速成长。新兴产业建链,优势产业延链,靠的还是科技创新。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必须坚定不移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目标是奋斗方向,问题是时代声音。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对此,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体制机制关卡,也要优化政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方面,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另一方面,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通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前沿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工业生产函数,蕴含着巨大商机,创造着巨大需求。在这个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统筹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才能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仅将为经济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还能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年01月02日 07:31   来源:人民日报   李 斌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83.5%。为什么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跑出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制造”在电池技术、电机技术、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构建起系统完备、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条。由此管窥,科技创新正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确保产业链安全可靠的根本依靠。

  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部署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排在首位。与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首次出现在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关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部署,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提供了行动指引。

  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科技创新是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稳”与“进”辩证法的重要领域。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产业质变,也形成不了新质生产力。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有新的科学理论作基础,有相应的新生产工具出现,是历次产业革命的共同特点。对我国发展而言,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科技支撑。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才能在产业革命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因此,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从而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练好内功,方能不惧风雨。企业的腰杆硬不硬,产业的地基牢不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曾经“金子卖出白菜价”,如今“土里资源变黄金”,稀土关键制备技术“为我掌握”,支撑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矿产资源产业打通上下游、跃入中高端,靠的是科技创新。树脂基碳纤维材料用于飞机制造,熔融纺丝纤维用于医疗临床手术,纺织行业通过研发新材料,跨界拓展了市场。传统产业增效能、绽新颜,靠的是科技创新。我国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国产大型邮轮等高端装备制造快速成长。新兴产业建链,优势产业延链,靠的还是科技创新。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必须坚定不移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目标是奋斗方向,问题是时代声音。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对此,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体制机制关卡,也要优化政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方面,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另一方面,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通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前沿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工业生产函数,蕴含着巨大商机,创造着巨大需求。在这个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统筹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才能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仅将为经济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还能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