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期待“认房不认贷”为市场注入更多信心

2023年09月01日 1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正式将“认房不认贷”政策纳入“一城一策”工具箱,供城市自主选用。目前,已有广州、深圳、武汉等城市宣布落实该政策。

  “认房不认贷”利于促进有效需求

  作为率先落实“认房不认贷”的一线城市,广州、深圳等地的新政具有风向标意义。纵观以前的调控,不难发现,在楼市过热时实行“认房又认贷”,可以遏制投机行为;当市场回归理性时适当放松标准,则可以更好地保障合理住房需求。如今,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发生深刻变化,需要提振住房需求,以适应新形势。【详细

  “认房不认贷”政策有助于促进有效需求联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新政策显著降低了购房者的置换成本,进一步释放了改善性住房需求,“卖一买一”交易可能随之增加。由此,刚性、改善性住房需求以及一手房、二手房市场将形成更多联动。【详细

  实施“认房不认贷”需“因城施策”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不少城市首套住房的首付比例、房贷利率等都明显低于二套住房。尤其是在曾严格执行“认房又认贷”的一线城市,只要有过住房贷款记录,无论结清与否,再次购房时都会被认定为二套住房,首付比例超过50%,贷款利率也高于首套住房。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在“认房不认贷”情形下,更低的购房成本能实打实地减轻购房者的经济负担,降低购房门槛,激发合理住房消费需求,提升购房积极性。【详细

  其他一线城市是否会跟进,要看当地的人口构成、消费水平、住房需求等情况,“因城施策”四个字概括得很清楚。7月底一线城市曾密集表态将优化房地产政策,之所以近1个月都没有动静,可能就是在考量如何将鼓励刚需与抑制投机相结合。毕竟一线城市购房需求仍较为旺盛,政策力度直接影响市场情绪,而且房地产政策也涉及落户、人口流动等一系列问题。当然,还要考虑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长效机制,相关动作不得不稳妥谨慎一些。【详细

  优化房地产政策 释放有效需求

  可以期待,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认贷”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等政策措施的协同发力,将进一步促进购房需求的合理有效释放,对房地产市场起到积极提振作用。【详细

  接下来,各地要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因城施策落实好“认房不认贷”,切实降低居民的购房成本,更好地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还要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进一步释放有效需求,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南方日报 

  V视角: 

  @猫猫骑龙龙:这对有改善性住房需求的人来说是好消息。

  @小菀想吃饭:希望我在的城市也能尽快开始施行。

  @景景有神:广州效率!有希望的城市。

  @麦琪的彩虹:期待陆续放开,提振预期,支持!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广州、深圳、武汉陆续官宣“认房不认贷”,为各地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落实房地产优化政策开了个好头,期待接下来更大的政策效应能够逐步显现。当前,我国多地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发生变化,迫切需要推出各类优惠“组合”,以充分释放居民合理住房需求。除了“认房不认贷”,新鲜出炉的首付和存量房贷调整,也是两项为市场注入信心的“大招”。当然,反响好不好,还得看“疗效”。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继续在平稳健康合理的轨道上运行,仍需因城施策、系统谋划,一手提振需求,一手优化供给,通过供需两端同步发力来切实稳定市场预期、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期待“认房不认贷”为市场注入更多信心

2023-09-01 1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正式将“认房不认贷”政策纳入“一城一策”工具箱,供城市自主选用。目前,已有广州、深圳、武汉等城市宣布落实该政策。

  “认房不认贷”利于促进有效需求

  作为率先落实“认房不认贷”的一线城市,广州、深圳等地的新政具有风向标意义。纵观以前的调控,不难发现,在楼市过热时实行“认房又认贷”,可以遏制投机行为;当市场回归理性时适当放松标准,则可以更好地保障合理住房需求。如今,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发生深刻变化,需要提振住房需求,以适应新形势。【详细

  “认房不认贷”政策有助于促进有效需求联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新政策显著降低了购房者的置换成本,进一步释放了改善性住房需求,“卖一买一”交易可能随之增加。由此,刚性、改善性住房需求以及一手房、二手房市场将形成更多联动。【详细

  实施“认房不认贷”需“因城施策”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不少城市首套住房的首付比例、房贷利率等都明显低于二套住房。尤其是在曾严格执行“认房又认贷”的一线城市,只要有过住房贷款记录,无论结清与否,再次购房时都会被认定为二套住房,首付比例超过50%,贷款利率也高于首套住房。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在“认房不认贷”情形下,更低的购房成本能实打实地减轻购房者的经济负担,降低购房门槛,激发合理住房消费需求,提升购房积极性。【详细

  其他一线城市是否会跟进,要看当地的人口构成、消费水平、住房需求等情况,“因城施策”四个字概括得很清楚。7月底一线城市曾密集表态将优化房地产政策,之所以近1个月都没有动静,可能就是在考量如何将鼓励刚需与抑制投机相结合。毕竟一线城市购房需求仍较为旺盛,政策力度直接影响市场情绪,而且房地产政策也涉及落户、人口流动等一系列问题。当然,还要考虑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长效机制,相关动作不得不稳妥谨慎一些。【详细

  优化房地产政策 释放有效需求

  可以期待,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认贷”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等政策措施的协同发力,将进一步促进购房需求的合理有效释放,对房地产市场起到积极提振作用。【详细

  接下来,各地要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因城施策落实好“认房不认贷”,切实降低居民的购房成本,更好地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还要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进一步释放有效需求,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南方日报 

  V视角: 

  @猫猫骑龙龙:这对有改善性住房需求的人来说是好消息。

  @小菀想吃饭:希望我在的城市也能尽快开始施行。

  @景景有神:广州效率!有希望的城市。

  @麦琪的彩虹:期待陆续放开,提振预期,支持!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广州、深圳、武汉陆续官宣“认房不认贷”,为各地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落实房地产优化政策开了个好头,期待接下来更大的政策效应能够逐步显现。当前,我国多地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发生变化,迫切需要推出各类优惠“组合”,以充分释放居民合理住房需求。除了“认房不认贷”,新鲜出炉的首付和存量房贷调整,也是两项为市场注入信心的“大招”。当然,反响好不好,还得看“疗效”。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继续在平稳健康合理的轨道上运行,仍需因城施策、系统谋划,一手提振需求,一手优化供给,通过供需两端同步发力来切实稳定市场预期、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