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鼓励能人返乡,要打通“堵点”、解决“难点”

2023年08月29日 15: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退役军人事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方案中明确提出,鼓励引导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回乡定居。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从现实来看,由于城乡在薪资收入、生活环境、工作机会等条件上的差异,大量人才选择在城市扎根。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我国乡村人口占比从50.05%下降为36.11%,乡村人口净流出1.61亿人。劳动力和人才的大规模流出,导致乡村产业发展出现困境,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详细

  现在的城里人,往上数三代,大多来自农村。其中不少人既有经济实力,也有开阔视野,还有专业知识或实践经验。对他们来说,回乡入乡,既有利于事业发展和价值实现,也能反哺乡里、回报家乡。乡情牌、乡愁牌打好了,渠道疏通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待一待”就会变为“待得住”,对乡村振兴将发挥大作用。【详细

  落叶归根,要畅通道路

  中央近年来陆续出台《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等,无一不提到人才回乡,前述《方案》的发布与此一脉相承。近年来退休人员返乡定居在各地都已非新鲜事,江西省南昌市原市长李豆罗退休后回到老家村庄,带领家乡父老修房铺路、植树造林,颇具“网红”热度,堪为此中代表。【详细

  要让更多退休能人志士想回来、留得住、干得好,首先要直面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各种困难和差异。现实中,退休人员退休待遇、医疗保障等生活要素基本上与所在城市绑定。先不说别的,其中多数人户籍早已不在故土,退休回乡住哪儿?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得到保障?这些都需要细加考虑和规划。【详细

  规范制度,应不逾红线

  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城市居民不得在农村购买宅基地。因此,符合条件的城市人员可以继承农民房屋,但不能买卖或继承宅基地。政策允许城里人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服务等,但绝不是让城里人到农村买房置地,甚至建别墅大院、盖私人会馆。【详细

  此外,这一次的《方案》也明确提出,鼓励以县为单位编制公布“我的家乡我建设”政策清单,着眼点就在于推动以一揽子政策打通回乡“堵点”“痛点”。换言之,要让返乡建设的各方人士都能稳得住、有期待,还有赖于持续优化相关公共服务支撑。【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北京日报、广州日报、杭州日报)

  V视角:

  @尘世纷繁:鼓励退休人员回乡的核心不在“定居”而在“建设”。

  @大熊:乡村生活节奏舒缓、生态环境更优,有利于身心健康。

  @明天你好晴空:退休还乡,不要总盯着“宅基地”。

  @沧海水:人老了,叶落归根,还能为地方上的发展做些事情,可谓一举多得。

  @自消化:光靠“乡愁”还不够,仍有许多现实“堵点”需打通。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家乡呼唤游子,游子惦记家乡,这是一种“双向奔赴”。农村欢迎那些有意愿叶落归根的人,乡村振兴也确实需要人才和资金,但租用宅基地也好,流转土地也罢,均需完善准入和监管。各方应共同把《方案》落实好,打通“堵点”、解决“难点”,利用好返乡人才的热情和能力,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让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生活也更有奔头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鼓励能人返乡,要打通“堵点”、解决“难点”

2023-08-29 15: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退役军人事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方案中明确提出,鼓励引导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回乡定居。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从现实来看,由于城乡在薪资收入、生活环境、工作机会等条件上的差异,大量人才选择在城市扎根。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我国乡村人口占比从50.05%下降为36.11%,乡村人口净流出1.61亿人。劳动力和人才的大规模流出,导致乡村产业发展出现困境,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详细

  现在的城里人,往上数三代,大多来自农村。其中不少人既有经济实力,也有开阔视野,还有专业知识或实践经验。对他们来说,回乡入乡,既有利于事业发展和价值实现,也能反哺乡里、回报家乡。乡情牌、乡愁牌打好了,渠道疏通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待一待”就会变为“待得住”,对乡村振兴将发挥大作用。【详细

  落叶归根,要畅通道路

  中央近年来陆续出台《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等,无一不提到人才回乡,前述《方案》的发布与此一脉相承。近年来退休人员返乡定居在各地都已非新鲜事,江西省南昌市原市长李豆罗退休后回到老家村庄,带领家乡父老修房铺路、植树造林,颇具“网红”热度,堪为此中代表。【详细

  要让更多退休能人志士想回来、留得住、干得好,首先要直面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各种困难和差异。现实中,退休人员退休待遇、医疗保障等生活要素基本上与所在城市绑定。先不说别的,其中多数人户籍早已不在故土,退休回乡住哪儿?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得到保障?这些都需要细加考虑和规划。【详细

  规范制度,应不逾红线

  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城市居民不得在农村购买宅基地。因此,符合条件的城市人员可以继承农民房屋,但不能买卖或继承宅基地。政策允许城里人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服务等,但绝不是让城里人到农村买房置地,甚至建别墅大院、盖私人会馆。【详细

  此外,这一次的《方案》也明确提出,鼓励以县为单位编制公布“我的家乡我建设”政策清单,着眼点就在于推动以一揽子政策打通回乡“堵点”“痛点”。换言之,要让返乡建设的各方人士都能稳得住、有期待,还有赖于持续优化相关公共服务支撑。【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北京日报、广州日报、杭州日报)

  V视角:

  @尘世纷繁:鼓励退休人员回乡的核心不在“定居”而在“建设”。

  @大熊:乡村生活节奏舒缓、生态环境更优,有利于身心健康。

  @明天你好晴空:退休还乡,不要总盯着“宅基地”。

  @沧海水:人老了,叶落归根,还能为地方上的发展做些事情,可谓一举多得。

  @自消化:光靠“乡愁”还不够,仍有许多现实“堵点”需打通。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家乡呼唤游子,游子惦记家乡,这是一种“双向奔赴”。农村欢迎那些有意愿叶落归根的人,乡村振兴也确实需要人才和资金,但租用宅基地也好,流转土地也罢,均需完善准入和监管。各方应共同把《方案》落实好,打通“堵点”、解决“难点”,利用好返乡人才的热情和能力,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让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生活也更有奔头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