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遏制奢靡之风,让粽子回归“良心价”

2023年06月21日 16:3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偌大一个礼盒里仅8个60克重的“迷你粽”却售价368元……端午节临近,类似包装豪华、噱头十足、价格动辄数百上千元的粽子礼盒,再次现身一些星级酒店、大型商超以及电商平台。

  传统节日仪式感不应用金钱衡量

  随着时代变化,节日里的传统美食出现一些商业气息并无不妥,但附加高档食材、过度包装,进而实现价格跃升,明显背离了传统节日的初衷,更可能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甚至助长一些歪风邪气。传统节日当然应该有仪式感,但这种仪式感不应完全由金钱来打造和衡量。【详细

  粽子也好,月饼也罢,包装再精美、馅料再花哨,仍然是食品。此前就有不少例子,诸如螃蟹券、高端茶叶等被异化为炒作和圈钱的工具,甚至成了像证券一样带有某种金融属性的产品,被人低进高出赚差价。粽子等传统节庆食物,绝不可步此后尘。【详细

  为何过度包装久治不绝

  过度包装久治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有需求。逢年过节,粽子、月饼等节庆食物往往被“越豪华越有面子、越好办事”的心态弄得变了味,造成“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的怪现象。一些商家甚至拿“赠领导”“送上级”当卖点,扭曲节日祝福和人情往来的本意,偏离正常的人际交往范畴,让食品粽“变味走形”,成为滋生各种腐败的温床。【详细

  而为了躲避监管,“天价”食品的销售也出现了由明转暗的趋势。比如,奢华粽子多由商超销售转向预约订制,并向星级酒店、高档餐厅、社交平台转移,甚至由实物礼品变为虚拟礼券,或者打价格“擦边球”搞组合销售,等等。【详细

  让粽子回归传统节庆食物的本色

  整治过度包装之风,需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生产企业要在产品开发、提升质量上下功夫,自觉推广简化包装;市场部门应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广大消费者则要树立绿色低碳、理性消费观念,拒绝为过度包装掏腰包。只有这样,才能让过度包装失去生存空间,让粽子回归其传统节庆食物的本色。详细

  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是时下最时尚也最值得提倡的消费方式,端午过的是氛围、图的是实惠、要的是温馨。粽子承载着端午文化和民众对于传统美食的钟爱,不该满是铜臭味与营销噱头。无论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应该及时摒弃种种“喧宾夺主”的行为,让粽子真正回归“原味”。【详细

  (以上综合新华每日电讯、工人日报、法治日报) 

  V视角:

  @苏曦月:别说带礼盒的了,单买粽子都贵。

  @明仔:坚决不买,“妈妈牌粽子”最好吃。

  @ophelia黄:现在精致包装的高价粽子,还不如街上一家老店卖的味道好,感觉失去了粽子的精髓。

  @妥妥totoro:感觉不值,很多人买来就是为了送礼。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庆祝传统节日,变的或许是食品的包装、赠送形式,但不变的是人们对亲朋好友的祝福,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勤俭节约,最好的庆祝方式也应当是发扬传统美德,提倡适度、绿色消费,而不是送礼“只选贵的”,纵容奢靡之风。只有及时遏制住过度包装等不良风气,才能让粽子真正“瘦瘦身”,回归“良心价”,这需要经营商家、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遏制奢靡之风,让粽子回归“良心价”

2023-06-21 16:3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偌大一个礼盒里仅8个60克重的“迷你粽”却售价368元……端午节临近,类似包装豪华、噱头十足、价格动辄数百上千元的粽子礼盒,再次现身一些星级酒店、大型商超以及电商平台。

  传统节日仪式感不应用金钱衡量

  随着时代变化,节日里的传统美食出现一些商业气息并无不妥,但附加高档食材、过度包装,进而实现价格跃升,明显背离了传统节日的初衷,更可能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甚至助长一些歪风邪气。传统节日当然应该有仪式感,但这种仪式感不应完全由金钱来打造和衡量。【详细

  粽子也好,月饼也罢,包装再精美、馅料再花哨,仍然是食品。此前就有不少例子,诸如螃蟹券、高端茶叶等被异化为炒作和圈钱的工具,甚至成了像证券一样带有某种金融属性的产品,被人低进高出赚差价。粽子等传统节庆食物,绝不可步此后尘。【详细

  为何过度包装久治不绝

  过度包装久治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有需求。逢年过节,粽子、月饼等节庆食物往往被“越豪华越有面子、越好办事”的心态弄得变了味,造成“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的怪现象。一些商家甚至拿“赠领导”“送上级”当卖点,扭曲节日祝福和人情往来的本意,偏离正常的人际交往范畴,让食品粽“变味走形”,成为滋生各种腐败的温床。【详细

  而为了躲避监管,“天价”食品的销售也出现了由明转暗的趋势。比如,奢华粽子多由商超销售转向预约订制,并向星级酒店、高档餐厅、社交平台转移,甚至由实物礼品变为虚拟礼券,或者打价格“擦边球”搞组合销售,等等。【详细

  让粽子回归传统节庆食物的本色

  整治过度包装之风,需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生产企业要在产品开发、提升质量上下功夫,自觉推广简化包装;市场部门应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广大消费者则要树立绿色低碳、理性消费观念,拒绝为过度包装掏腰包。只有这样,才能让过度包装失去生存空间,让粽子回归其传统节庆食物的本色。详细

  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是时下最时尚也最值得提倡的消费方式,端午过的是氛围、图的是实惠、要的是温馨。粽子承载着端午文化和民众对于传统美食的钟爱,不该满是铜臭味与营销噱头。无论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应该及时摒弃种种“喧宾夺主”的行为,让粽子真正回归“原味”。【详细

  (以上综合新华每日电讯、工人日报、法治日报) 

  V视角:

  @苏曦月:别说带礼盒的了,单买粽子都贵。

  @明仔:坚决不买,“妈妈牌粽子”最好吃。

  @ophelia黄:现在精致包装的高价粽子,还不如街上一家老店卖的味道好,感觉失去了粽子的精髓。

  @妥妥totoro:感觉不值,很多人买来就是为了送礼。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庆祝传统节日,变的或许是食品的包装、赠送形式,但不变的是人们对亲朋好友的祝福,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勤俭节约,最好的庆祝方式也应当是发扬传统美德,提倡适度、绿色消费,而不是送礼“只选贵的”,纵容奢靡之风。只有及时遏制住过度包装等不良风气,才能让粽子真正“瘦瘦身”,回归“良心价”,这需要经营商家、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