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谨防“天价粽”让传统节日变味

2023年06月21日 07:41   来源:工人日报   胡欣红

  据新华社报道,端午节临近,记者在部分省份采访发现,“燕窝粽”“人参粽”“鲍鱼粽”等“天价粽”现身市场,馅料名贵、包装奢华。不少销售人员表示,高端粽子礼盒通常是“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十有八九都是用来送礼的”。

  端午节吃粽子源自纪念屈原,这一传统食品承载着传承千年的文化。随着时代变化,节日里的传统美食出现一些商业气息并无不妥,但附加高档食材、过度包装,进而实现价格跃升,明显背离了传统节日的初衷,更可能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甚至助长一些歪风邪气。对此,人们应当态度鲜明地反对。传统节日当然可以也应该有仪式感,但这种仪式感不应完全由金钱来打造和衡量。

  粽子也好,月饼也罢,包装再精美、馅料再花哨,仍然是食品。此前,有媒体报道过诸如螃蟹券、高端茶叶等被异化为炒作和圈钱的工具,甚至成了像证券一样带有某种金融属性的产品,有人低进高出赚差价——粽子等传统节日食品,绝不可步此后尘。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天价”食品、过度包装等问题的监管。比如,去年6月,有关部门发布《关于遏制“天价”月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公告》,对单价超过500元的“天价”盒装月饼从严监管。

  而为了躲避监管,“天价”食品的销售也出现了由明转暗的趋势。比如,奢华粽子多由商超销售转向预约订制,并向星级酒店、高档餐厅、社交平台转移,甚至由实物礼品变为虚拟礼券,或者打价格“擦边球”搞组合销售,等等。

  面对上述新苗头,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对线上销售的管理。“互联网+”时代,线上监管反而可以更迅捷、精准、有效。一方面,监管者可以直接上网搜索、查看,顺藤摸瓜;另一方面,可以发动消费者依照相关国家标准参与监督。

  “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每逢端午节,人们都要缅怀“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高风。虽时隔千年,但这笔精神财富不容变味的“天价”粽子玷污。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构建节约型社会,端正社会风气,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大有可为,也需要所有人一起发力。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谨防“天价粽”让传统节日变味

2023-06-21 07:41 来源:工人日报 胡欣红

  据新华社报道,端午节临近,记者在部分省份采访发现,“燕窝粽”“人参粽”“鲍鱼粽”等“天价粽”现身市场,馅料名贵、包装奢华。不少销售人员表示,高端粽子礼盒通常是“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十有八九都是用来送礼的”。

  端午节吃粽子源自纪念屈原,这一传统食品承载着传承千年的文化。随着时代变化,节日里的传统美食出现一些商业气息并无不妥,但附加高档食材、过度包装,进而实现价格跃升,明显背离了传统节日的初衷,更可能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甚至助长一些歪风邪气。对此,人们应当态度鲜明地反对。传统节日当然可以也应该有仪式感,但这种仪式感不应完全由金钱来打造和衡量。

  粽子也好,月饼也罢,包装再精美、馅料再花哨,仍然是食品。此前,有媒体报道过诸如螃蟹券、高端茶叶等被异化为炒作和圈钱的工具,甚至成了像证券一样带有某种金融属性的产品,有人低进高出赚差价——粽子等传统节日食品,绝不可步此后尘。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天价”食品、过度包装等问题的监管。比如,去年6月,有关部门发布《关于遏制“天价”月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公告》,对单价超过500元的“天价”盒装月饼从严监管。

  而为了躲避监管,“天价”食品的销售也出现了由明转暗的趋势。比如,奢华粽子多由商超销售转向预约订制,并向星级酒店、高档餐厅、社交平台转移,甚至由实物礼品变为虚拟礼券,或者打价格“擦边球”搞组合销售,等等。

  面对上述新苗头,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对线上销售的管理。“互联网+”时代,线上监管反而可以更迅捷、精准、有效。一方面,监管者可以直接上网搜索、查看,顺藤摸瓜;另一方面,可以发动消费者依照相关国家标准参与监督。

  “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每逢端午节,人们都要缅怀“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高风。虽时隔千年,但这笔精神财富不容变味的“天价”粽子玷污。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构建节约型社会,端正社会风气,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大有可为,也需要所有人一起发力。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