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汉服“出圈”后,如何更“出彩”?

2023年05月24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汉服经济实际是一种文化消费,有了文化的拉动,才更容易形成深层次的消费需求。为此,一方面要注重汉服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创新成果,保护好原创者的著作权。

  伴随新一代对传统服饰文化的追捧,汉服迎来“井喷”时刻。三步一“娘娘”,五步一“公主”……近段时间,在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洛阳洛邑古城、开封清明上河园等景点,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游客。

  汉服粉丝并非一夜之间变多的,有人调侃“是当年披床单的孩子长大了”。早些年,汉服是“过去式”,多在博物馆或影视作品中看到。甚至,有汉服爱好者穿汉服上街,还被不知情的人当作日本和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年轻一代有了平视世界的足够底气,“国潮风”强势崛起,汉服文化也逐渐从“小众审美”走向“大众认同”。

  与老一辈消费时注重产品的实用性不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为爱好买单”。再加上社交平台的催化和电商平台的助推,汉服愈加成为时尚的代名词。而汉服的“破圈”,实际上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回归”。“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穿上这身行头,好看是一方面,那种触摸历史、感知文化的丰富体验,更是让许多汉服爱好者如痴如醉。

  唐装汉服轻舞,不仅开辟了地方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也挖掘出消费新蓝海。“汉服热”让一座座古城焕发新生机,收获“大流量”。比如,今年“五一”假期,洛阳市共接待游客636.6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2.39亿元。“汉服热”也带动了相关行业发展,目前,从汉服生产、租赁、妆造服务到跟拍,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今年一季度,汉服生产基地山东曹县,汉服销售额达到10.38亿元,实现历年来同期新高。

  不过,热浪之下,难掩问题。汉服热潮中确实存在着躬而不知其名、用而不辨其义的情况。比如,迪士尼曾推出身着汉服的玲娜贝尔玩偶,但其身上的汉服竟然是左衽(衣服前襟向左掩)。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左衽为蛮夷装扮或丧服的标志。此外,抄袭与山寨泛滥、产品品控差、头部品牌溢价高等问题也成为汉服经济发展的掣肘。曾有汉服品牌商表示,坚持做原创的成本非常高,圈子里做山寨汉服的人非常多。

  汉服经济实际是一种文化消费,有了文化的拉动,才更容易形成深层次的消费需求。为此,一方面要注重汉服的文化价值,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并对从事汉服相关产业的人员开展培训。据了解,为了让游客穿汉服游古都有更好的体验感,洛阳开办了多期汉服妆造技能培训班,以提升汉服租赁行业的妆造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创新成果,保护好原创者的著作权,从而实现汉服产业的提质增效。同时,还要了解消费者对汉服材质、样式等的需求,特别是要瞄准年轻人的消费偏好、消费体验等,加强汉服的设计和创意。

  小产业撬动了大市场。展望未来,汉服产业仍有较大上行空间,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1.1亿元。那么接下来,对地方及相关企业来说,就要抓住机遇,让汉服“出圈”后更“出彩”,从而进一步激活文旅消费,赓续传统文化。(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期待国潮热经久不息

     旅游新模式释放消费新潜力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汉服“出圈”后,如何更“出彩”?

2023-05-24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汉服经济实际是一种文化消费,有了文化的拉动,才更容易形成深层次的消费需求。为此,一方面要注重汉服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创新成果,保护好原创者的著作权。

  伴随新一代对传统服饰文化的追捧,汉服迎来“井喷”时刻。三步一“娘娘”,五步一“公主”……近段时间,在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洛阳洛邑古城、开封清明上河园等景点,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游客。

  汉服粉丝并非一夜之间变多的,有人调侃“是当年披床单的孩子长大了”。早些年,汉服是“过去式”,多在博物馆或影视作品中看到。甚至,有汉服爱好者穿汉服上街,还被不知情的人当作日本和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年轻一代有了平视世界的足够底气,“国潮风”强势崛起,汉服文化也逐渐从“小众审美”走向“大众认同”。

  与老一辈消费时注重产品的实用性不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为爱好买单”。再加上社交平台的催化和电商平台的助推,汉服愈加成为时尚的代名词。而汉服的“破圈”,实际上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回归”。“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穿上这身行头,好看是一方面,那种触摸历史、感知文化的丰富体验,更是让许多汉服爱好者如痴如醉。

  唐装汉服轻舞,不仅开辟了地方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也挖掘出消费新蓝海。“汉服热”让一座座古城焕发新生机,收获“大流量”。比如,今年“五一”假期,洛阳市共接待游客636.6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2.39亿元。“汉服热”也带动了相关行业发展,目前,从汉服生产、租赁、妆造服务到跟拍,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今年一季度,汉服生产基地山东曹县,汉服销售额达到10.38亿元,实现历年来同期新高。

  不过,热浪之下,难掩问题。汉服热潮中确实存在着躬而不知其名、用而不辨其义的情况。比如,迪士尼曾推出身着汉服的玲娜贝尔玩偶,但其身上的汉服竟然是左衽(衣服前襟向左掩)。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左衽为蛮夷装扮或丧服的标志。此外,抄袭与山寨泛滥、产品品控差、头部品牌溢价高等问题也成为汉服经济发展的掣肘。曾有汉服品牌商表示,坚持做原创的成本非常高,圈子里做山寨汉服的人非常多。

  汉服经济实际是一种文化消费,有了文化的拉动,才更容易形成深层次的消费需求。为此,一方面要注重汉服的文化价值,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并对从事汉服相关产业的人员开展培训。据了解,为了让游客穿汉服游古都有更好的体验感,洛阳开办了多期汉服妆造技能培训班,以提升汉服租赁行业的妆造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创新成果,保护好原创者的著作权,从而实现汉服产业的提质增效。同时,还要了解消费者对汉服材质、样式等的需求,特别是要瞄准年轻人的消费偏好、消费体验等,加强汉服的设计和创意。

  小产业撬动了大市场。展望未来,汉服产业仍有较大上行空间,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1.1亿元。那么接下来,对地方及相关企业来说,就要抓住机遇,让汉服“出圈”后更“出彩”,从而进一步激活文旅消费,赓续传统文化。(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期待国潮热经久不息

     旅游新模式释放消费新潜力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