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熊水龙拟提交提案,建议适时调整“双休日”,试点开展“隔周三休”的制度。随后,全国人大代表、宜宾学院油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魏琴建议每周实行单休日,每月末连休5天。
这两个建议,都在同一天,“爆”上了热搜第一。但对这些建议,广大网友们并不买账:“看着花里胡哨的,不实际实用”“想得挺美好,但实际践行大概率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容易走样”。
我们现在说的双休,起源于国务院在199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决定自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双休并不是针对所有企业的规定,只针对特定单位。而针对所有企业的规定,只有劳动法的两条,一条是“每天工作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另一条是“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几年前,人民日报曾发起过一个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能彻底实行双休的人占比约为11.9%,只能休一天的人占比36.9%,经常两天都休不了的人占了32.7%。这从侧面反映出的真实情况是,不少企业连“双休”都保证不了。而更残酷的现实是,还有很多企业连劳动法规定的这几条,都无法做到。
相比这两条建议,另一位人大代表的建议,在舆论场却赢得了完全不同的待遇。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建议将3天春节法定假期增加至5天,加上一头一尾两个周末,取消调休制度,将春节假期延长至9天,让老百姓安定过年,过个团圆年。对此建议,网友们普遍表示支持,希望落地。我们应该统一这样一个共识:工作和休息的使命,都是为了使人快乐和幸福,最好不要让其成为用于实现“功利性目的”的工具。只要围绕着这一共识去提建议,就能提到民众心坎里去。
落实八小时工作制、落实周末双休、落实法定节假日、取消节假日调休、适当增加法定节假日假期时间,尤其是春节假期……这些合情合理的民众呼声,也是民众心目中“小确幸”的事情,应该被代表和委员们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