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在春运“仪式”中感受“流动中国”活力

2023年01月25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春运早已成为春节“仪式感”或者说“年味儿”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是当代中国繁荣发展的重要密码。春运旺盛的出行需求,承载着中华儿女的乡愁和梦想,彰显着“流动中国”的生机和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年春运客流量的复苏,也标志着生产生活重回“正轨”。在春运“仪式”中,我们沉淀了过去一年的记忆,开启了新一年的期盼。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与亲人相聚的重要时刻。作为观察经济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春运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至今走过40多个年头。它早已成为春节“仪式感”或者说“年味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团团圆圆,才是年。

  为期40天的2023年春运已近半场,不少人踏上返程之路。据交通运输部预计,今年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较去年春运期间10.6亿人次几近翻番,达到2019年春运期间29.8亿人次的七成多。“流动”是当代中国繁荣发展的重要密码。春运旺盛的出行需求,承载着中华儿女的乡愁和梦想,彰显着“流动中国”的生机和活力。

  春运是一年一度的“大迁徙”,也是一场大考。优异的答卷,离不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以及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综合交通运输网总里程已超过600万公里。中国高铁、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这些靓丽的中国名片不仅让春运中的旅客更加便捷,还有力促进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保障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畅通,支撑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今年的春运带给我们的幸福感中,既有团聚的快乐,也有那些令人欣喜的变化。“夜间高铁”新开设了,火车票相较以往也更好买了;国内航空旅行逐渐复苏,机场越来越热闹;文旅市场正在恢复,中长线旅游出行需求快速回归……而在这些变化的背后,则是很多人在各自岗位上的默默坚守,他们的付出值得我们尊敬。

  据交通运输部预计,旅游和商旅出行在今年春运客流中约占10%。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文旅消费的黄金时间。作为重要的风向标,春节消费的景气度也预示着全年消费的走向和规模。而春运期间旅游出行的“火热”,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我们当以春节文旅消费为契机,多措并举,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

  “人气”是市场的风向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年春运客流量的复苏,也标志着生产生活重回“正轨”。确实,过去的一年很不平凡也很不容易,我国经济顶住压力,稳中有进,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1万亿元,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大家都作出了贡献,每个人都了不起。

  今天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在春运“仪式”中,我们沉淀了过去一年的记忆,开启了新一年的期盼。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让我们坚定信心、抖擞精神,整装再出发,奋进新征程。(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打造平安便捷温馨春运 全力守护“流动的中国”

     奔向团圆的“夜间高铁”:满载温暖和期盼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在春运“仪式”中感受“流动中国”活力

2023-01-25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春运早已成为春节“仪式感”或者说“年味儿”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是当代中国繁荣发展的重要密码。春运旺盛的出行需求,承载着中华儿女的乡愁和梦想,彰显着“流动中国”的生机和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年春运客流量的复苏,也标志着生产生活重回“正轨”。在春运“仪式”中,我们沉淀了过去一年的记忆,开启了新一年的期盼。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与亲人相聚的重要时刻。作为观察经济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春运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至今走过40多个年头。它早已成为春节“仪式感”或者说“年味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团团圆圆,才是年。

  为期40天的2023年春运已近半场,不少人踏上返程之路。据交通运输部预计,今年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较去年春运期间10.6亿人次几近翻番,达到2019年春运期间29.8亿人次的七成多。“流动”是当代中国繁荣发展的重要密码。春运旺盛的出行需求,承载着中华儿女的乡愁和梦想,彰显着“流动中国”的生机和活力。

  春运是一年一度的“大迁徙”,也是一场大考。优异的答卷,离不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以及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综合交通运输网总里程已超过600万公里。中国高铁、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这些靓丽的中国名片不仅让春运中的旅客更加便捷,还有力促进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保障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畅通,支撑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今年的春运带给我们的幸福感中,既有团聚的快乐,也有那些令人欣喜的变化。“夜间高铁”新开设了,火车票相较以往也更好买了;国内航空旅行逐渐复苏,机场越来越热闹;文旅市场正在恢复,中长线旅游出行需求快速回归……而在这些变化的背后,则是很多人在各自岗位上的默默坚守,他们的付出值得我们尊敬。

  据交通运输部预计,旅游和商旅出行在今年春运客流中约占10%。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文旅消费的黄金时间。作为重要的风向标,春节消费的景气度也预示着全年消费的走向和规模。而春运期间旅游出行的“火热”,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我们当以春节文旅消费为契机,多措并举,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

  “人气”是市场的风向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年春运客流量的复苏,也标志着生产生活重回“正轨”。确实,过去的一年很不平凡也很不容易,我国经济顶住压力,稳中有进,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1万亿元,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大家都作出了贡献,每个人都了不起。

  今天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在春运“仪式”中,我们沉淀了过去一年的记忆,开启了新一年的期盼。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让我们坚定信心、抖擞精神,整装再出发,奋进新征程。(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打造平安便捷温馨春运 全力守护“流动的中国”

     奔向团圆的“夜间高铁”:满载温暖和期盼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