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4亿人规模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购买力,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是巨大的。进一步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流动”的中国将持续充满着发展活力。
12月1日上午8时10分,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数据显示,一箱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发往厦门市的蜜柚,成为2022年第1000亿件快件。至此,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比去年提前7天达到千亿件。不断跳动的数字背后,是无所不在的信息网,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是高效运行的物流网,是智能精准的算力支撑,更是一个“物畅其流”的中国。
“要想富,先修路”,朴素的话语总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流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环境显著改善。目前,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双双位居世界第一。
有了这样的基础,才有可能实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全方位、立体式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应急物流体系就有力保障了医疗队伍和救援物资的到位。更重要的是,“物畅其流”事关千家万户的“菜篮子”“米袋子”“药罐子”。今年以来,“保通保畅”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效果逐渐显现,1-10月份,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75.4万亿元,同比增长3.6%。
事实也再一次印证,现代经济是一个高度分工、紧密合作的有机生命体,任何一个环节卡顿、掉线都会导致整个产业链条的停滞甚至断链。而物流运输就是维系这个生命体的经络和血脉,承载着原材料、零部件等“工业粮食”的输送和供给。从这个角度来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段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无疑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应当承认,我国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有待提高。比如,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中存在一些堵点和断点,运转还不够“畅”。又如,网络布局、城乡之间,以及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之间,结构还不够“优”。尤其这两年间,对于个别地方、某些官员来说,“全国一盘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说法只是停留在纸上,换着名词搞“层层加码”却很有精神头。且不说“懒政”“怠政”,这至少是思想上没有正确理解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表现。
如今,“完整、准确、全面”这几个词常常见诸报端。对于地方来说,必须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顶层设计”,才能实现政策的初衷。今年1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这份现代流通领域的第一份五年规划,围绕市场、商贸、物流、交通等领域提出了50项任务举措。从流通环境营造、流通空间优化、市场主体培育、现代化水平提升等四个方面发力,各地理应有所作为。
流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4亿人规模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购买力,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是巨大的。进一步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流动”的中国将持续充满着发展活力。(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期待快递新国标推动末端服务规范化
物流业既要“及时雨”也要“长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