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为"双碳"实现提供澎湃动能

2022年12月04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有了政策支持,还要贯彻落实。绿色低碳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中的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需久久为功,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脱离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源环境的压力也在逐步显现,传统粗放的增长方式遭遇危机,对资源的不当利用加剧着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意义重大。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先后印发实施,各地也陆续出台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做好碳达峰工作的实施方案。从中央到地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作全面系统推进,政策合力正在加快形成。

  “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也提出了新要求。至此,我国能源绿色减碳工作构建起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政策体系,形成各方面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有了政策支持,还要贯彻落实。绿色低碳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中的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需久久为功,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脱离实际。如果传统能源逐步退出不是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搞“碳冲锋”、“一刀切”、运动式“减碳”甚至“拉闸限电”,都是盲目的、不可取的。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减污降碳、绿色转型应当先立后破、通盘谋划。

  当前,全世界能源结构布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清洁低碳能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将逐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在能源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能源产业生态加速跨越升级,传统能源企业加快转型,催生出综合能源服务、能源大数据、平台业务、能源聚合商等一大批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

  对此,我们应及时跟上步伐,主动推进能源革命。一方面,加快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另一方面,推进新旧能源有序替代,不断提高能源自给率,增强能源供应稳定性、安全性、可持续性。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还需抓住产业升级机遇。做大增量,要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优化存量,则需下大气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面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时代课题,锲而不舍地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是关键答案。这不仅关乎我们自己的生活,更关乎子孙后代的福祉。(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夯实绿色低碳发展底色

     以实干奏响绿色低碳发展“交响乐”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为"双碳"实现提供澎湃动能

2022-12-04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有了政策支持,还要贯彻落实。绿色低碳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中的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需久久为功,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脱离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源环境的压力也在逐步显现,传统粗放的增长方式遭遇危机,对资源的不当利用加剧着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意义重大。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先后印发实施,各地也陆续出台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做好碳达峰工作的实施方案。从中央到地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作全面系统推进,政策合力正在加快形成。

  “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也提出了新要求。至此,我国能源绿色减碳工作构建起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政策体系,形成各方面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有了政策支持,还要贯彻落实。绿色低碳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中的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需久久为功,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脱离实际。如果传统能源逐步退出不是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搞“碳冲锋”、“一刀切”、运动式“减碳”甚至“拉闸限电”,都是盲目的、不可取的。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减污降碳、绿色转型应当先立后破、通盘谋划。

  当前,全世界能源结构布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清洁低碳能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将逐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在能源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能源产业生态加速跨越升级,传统能源企业加快转型,催生出综合能源服务、能源大数据、平台业务、能源聚合商等一大批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

  对此,我们应及时跟上步伐,主动推进能源革命。一方面,加快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另一方面,推进新旧能源有序替代,不断提高能源自给率,增强能源供应稳定性、安全性、可持续性。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还需抓住产业升级机遇。做大增量,要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优化存量,则需下大气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面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时代课题,锲而不舍地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是关键答案。这不仅关乎我们自己的生活,更关乎子孙后代的福祉。(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夯实绿色低碳发展底色

     以实干奏响绿色低碳发展“交响乐”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