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杨玉桢:夯实绿色低碳发展底色

2022年12月01日 07:2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特别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和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令人欣慰的是,河北唐山曹妃甸从一起步便走上了循环发展之路。循环经济是曹妃甸的发展特色,更是曹妃甸这张白纸上画出的最美图画。

  唐山曹妃甸毗邻京津唐大都市群,交通便利发达,是渤海沿岸唯一不需要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30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的天然港址,直接连通国际终端大港。在这里,拥有亚洲最大的南堡盐场、储量丰富的大型整装油田、110平方公里的湿地和1000多平方公里的滩涂、荒地。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发展工业所依赖的资源组合条件好、运输便利,产业的区域配套能力较强,适合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大规模、高密度发展现代重化工业。

  2005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首钢搬迁至唐山曹妃甸,并明确提出“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结合首钢搬迁和唐山地区钢铁工业调整,在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的目标。此后,曹妃甸被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抓住这一契机,当地制定了《曹妃甸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和《曹妃甸工业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两大专项规划。来自政策层面的支持,使曹妃甸始终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着力打造以精品钢为龙头的钢铁、装备制造循环产业链,以电力为龙头的热电和海水淡化循环产业链,“两碱一化”不断延伸的盐化工循环产业链,加快培育以大型炼化为龙头的石油化工产业链等。

  如今,曹妃甸的每条产业链上,基本都形成了企业间原料、中间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互用,有效实现上下游企业间“无缝链接”和清洁生产;在每个产业之间也形成循环链接,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特别是通过建立能源综合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等四大管理控制体系,构成了产业内部、产业之间、产业与社会之间的循环经济产业网络,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了区域高质量发展,为其他地区循环经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华北理工大学教授、校党委副书记 杨玉桢)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杨玉桢:夯实绿色低碳发展底色

2022-12-01 07:2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特别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和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令人欣慰的是,河北唐山曹妃甸从一起步便走上了循环发展之路。循环经济是曹妃甸的发展特色,更是曹妃甸这张白纸上画出的最美图画。

  唐山曹妃甸毗邻京津唐大都市群,交通便利发达,是渤海沿岸唯一不需要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30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的天然港址,直接连通国际终端大港。在这里,拥有亚洲最大的南堡盐场、储量丰富的大型整装油田、110平方公里的湿地和1000多平方公里的滩涂、荒地。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发展工业所依赖的资源组合条件好、运输便利,产业的区域配套能力较强,适合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大规模、高密度发展现代重化工业。

  2005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首钢搬迁至唐山曹妃甸,并明确提出“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结合首钢搬迁和唐山地区钢铁工业调整,在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的目标。此后,曹妃甸被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抓住这一契机,当地制定了《曹妃甸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和《曹妃甸工业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两大专项规划。来自政策层面的支持,使曹妃甸始终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着力打造以精品钢为龙头的钢铁、装备制造循环产业链,以电力为龙头的热电和海水淡化循环产业链,“两碱一化”不断延伸的盐化工循环产业链,加快培育以大型炼化为龙头的石油化工产业链等。

  如今,曹妃甸的每条产业链上,基本都形成了企业间原料、中间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互用,有效实现上下游企业间“无缝链接”和清洁生产;在每个产业之间也形成循环链接,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特别是通过建立能源综合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等四大管理控制体系,构成了产业内部、产业之间、产业与社会之间的循环经济产业网络,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了区域高质量发展,为其他地区循环经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华北理工大学教授、校党委副书记 杨玉桢)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