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本硕七年没有从事本职工作,是不是一种浪费?

2022年09月26日 08:33   来源:钱江晚报   

  考上名校,学业有成,驰骋职场,过上精致体面的生活……这是很多人想拥有的一条通常意义上的成功之路。

  35岁的黄晓斌原本在这条路上走得稳稳当当。从小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后来考上了浙江大学,取得医学硕士学位。

  可毕业那一年,他却在爸妈和导师的一致反对声中,选了一条和之前设想不一样的路——他去揉面团做面包了!

  2015年,黄晓斌28岁的时候,他开起了自己的面包店。“研究生同班6个同学,有入职医院检验科的,有入职生物科技公司的,也有留校做老师的,只有我开了店,还是家面包店。”

  本硕七年学习后没有从事本职工作,这是不是一种专业学习的浪费?医学硕士揉出来的面团难道比别人家的香吗?对此,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评论员议论开来——

  别用单一标准绑架别人的人生

  钱江晚报评论员 陈江:医学硕士揉的面团难道更香吗?这个提问很有意思,背后隐藏的浪费与否、值与不值的争议,伴随着黄晓斌从2015年一直走到现在。

  医学硕士放弃专业,去烤面包,人们在习惯上通常不能接受这样的高学历“低就业”。就像上周引发争论的浙大博士生送快递、女研究生下嫁理发师一样,这一类事情总是抓人眼球。因为在他们身份的职业标签中,是有一套世俗的人生价值标准的。

  如果一个面包师,考上了医学院,最后去当了医生,这无疑就是一个向上走的励志故事。反之,就是一个向下走的躺平案例。

  坦白说,当下的现实生活,通往所谓成功的渠道仍然过于狭窄。尽管说起来人生千姿百态,可个人一旦对生活做出的选择与众不同,还是会触动社会的认知和人们情绪。只有一套竞争模式,只有单一的价值标准,在这样的高压下,反而更容易引发人们的焦虑和迷失。说到底,人终究不会在特定的模式下获得幸福。

  可喜的是,围绕黄晓斌的争议越来越少。我希望这种争议的减少,与他面包房赚钱的多少无关。因为这样,才真正意味着人们对职业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已经从单一的人生标准中走了出来,这是好事情,是社会的进步。

  这个世界因多彩而美丽

  钱江晚报评论员 项向荣:医学硕士做面包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一个原因在于在人们的印象中医生是个很光鲜的工作,而面包师则相对显得普通,如果让医学硕士做面包,不免就觉得浪费了。

  但事实是,医生职业光鲜的背后,更多的是艰辛与付出。因此,黄晓斌在本硕七年后选择另外一行业并不是错误和浪费,他完全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没人规定医学硕士毕业只能当医生不能烤面包。

  正如他所说,研究面包酵母和所学的医学知识是相通的,他所获得的教育也得到了适当的施展。把求实和创新带入到兴趣爱好甚至工作之中,黄晓斌恰恰证明了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他感觉自己活得也很滋润很有价值。

  时代在进步,观念也要进步,上大学读书不光是为了培养专业技能,同时也是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个人若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下定决心从一而终,这是一件多么幸福多彩的事。

  也许我们无法像黄晓斌一样把兴趣发展成职业,但一个人有多样职业选择是时代观念进步的表现。

  职业无贵贱,分工有不同

  钱江晚报评论员 高路:面包师和医生孰轻孰重,答案似乎很清楚,一个是拯救生命的职业,享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就连高考分数线都比一般专业要多出几分,反观面点师,入行门槛低,职业形象一般。

  可若是能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抱着包容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这两个职业,就能发现答案并不是一边倒。医生需要学识,面点师也不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职业,就如同新闻的主人公黄晓斌拿出了搞科研的劲头研究烤面包,才让自己的面包有了好的味道。一个优秀的面点师就是食材、菌群、温度和化学反应的调控大师,这里头掌握的技巧和积累的经验对社会而言同样也是非常稀缺的。

  从职业前景、收入来衡量也一样,医生起步高,面点师起点低一点,这个没有争议,但是从长远看,一个好面点师他的收入完全可以跟医生比肩,黄晓斌现在的收入就已经与医生持平了,随着分店越开越多,顾客越来越喜欢,他的收入可以预见的是一定会超过医生。你说哪个职业贵哪个职业贱?

  职业无贵贱,分工不同而已。非要整出个三六九等来,无非是偏见在人为地制造人群对立和分裂而已。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当好乡亲们的“健康守护者”    2022年05月09日
  • ·职称绿色通道召唤全球英才    2021年08月06日
  • ·刀尖舞者 专访院士陈孝平    2020年04月13日
  • ·职业“上新”更需上心    2022年07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本硕七年没有从事本职工作,是不是一种浪费?

    2022-09-26 08:33 来源:钱江晚报

      考上名校,学业有成,驰骋职场,过上精致体面的生活……这是很多人想拥有的一条通常意义上的成功之路。

      35岁的黄晓斌原本在这条路上走得稳稳当当。从小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后来考上了浙江大学,取得医学硕士学位。

      可毕业那一年,他却在爸妈和导师的一致反对声中,选了一条和之前设想不一样的路——他去揉面团做面包了!

      2015年,黄晓斌28岁的时候,他开起了自己的面包店。“研究生同班6个同学,有入职医院检验科的,有入职生物科技公司的,也有留校做老师的,只有我开了店,还是家面包店。”

      本硕七年学习后没有从事本职工作,这是不是一种专业学习的浪费?医学硕士揉出来的面团难道比别人家的香吗?对此,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评论员议论开来——

      别用单一标准绑架别人的人生

      钱江晚报评论员 陈江:医学硕士揉的面团难道更香吗?这个提问很有意思,背后隐藏的浪费与否、值与不值的争议,伴随着黄晓斌从2015年一直走到现在。

      医学硕士放弃专业,去烤面包,人们在习惯上通常不能接受这样的高学历“低就业”。就像上周引发争论的浙大博士生送快递、女研究生下嫁理发师一样,这一类事情总是抓人眼球。因为在他们身份的职业标签中,是有一套世俗的人生价值标准的。

      如果一个面包师,考上了医学院,最后去当了医生,这无疑就是一个向上走的励志故事。反之,就是一个向下走的躺平案例。

      坦白说,当下的现实生活,通往所谓成功的渠道仍然过于狭窄。尽管说起来人生千姿百态,可个人一旦对生活做出的选择与众不同,还是会触动社会的认知和人们情绪。只有一套竞争模式,只有单一的价值标准,在这样的高压下,反而更容易引发人们的焦虑和迷失。说到底,人终究不会在特定的模式下获得幸福。

      可喜的是,围绕黄晓斌的争议越来越少。我希望这种争议的减少,与他面包房赚钱的多少无关。因为这样,才真正意味着人们对职业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已经从单一的人生标准中走了出来,这是好事情,是社会的进步。

      这个世界因多彩而美丽

      钱江晚报评论员 项向荣:医学硕士做面包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一个原因在于在人们的印象中医生是个很光鲜的工作,而面包师则相对显得普通,如果让医学硕士做面包,不免就觉得浪费了。

      但事实是,医生职业光鲜的背后,更多的是艰辛与付出。因此,黄晓斌在本硕七年后选择另外一行业并不是错误和浪费,他完全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没人规定医学硕士毕业只能当医生不能烤面包。

      正如他所说,研究面包酵母和所学的医学知识是相通的,他所获得的教育也得到了适当的施展。把求实和创新带入到兴趣爱好甚至工作之中,黄晓斌恰恰证明了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他感觉自己活得也很滋润很有价值。

      时代在进步,观念也要进步,上大学读书不光是为了培养专业技能,同时也是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个人若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下定决心从一而终,这是一件多么幸福多彩的事。

      也许我们无法像黄晓斌一样把兴趣发展成职业,但一个人有多样职业选择是时代观念进步的表现。

      职业无贵贱,分工有不同

      钱江晚报评论员 高路:面包师和医生孰轻孰重,答案似乎很清楚,一个是拯救生命的职业,享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就连高考分数线都比一般专业要多出几分,反观面点师,入行门槛低,职业形象一般。

      可若是能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抱着包容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这两个职业,就能发现答案并不是一边倒。医生需要学识,面点师也不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职业,就如同新闻的主人公黄晓斌拿出了搞科研的劲头研究烤面包,才让自己的面包有了好的味道。一个优秀的面点师就是食材、菌群、温度和化学反应的调控大师,这里头掌握的技巧和积累的经验对社会而言同样也是非常稀缺的。

      从职业前景、收入来衡量也一样,医生起步高,面点师起点低一点,这个没有争议,但是从长远看,一个好面点师他的收入完全可以跟医生比肩,黄晓斌现在的收入就已经与医生持平了,随着分店越开越多,顾客越来越喜欢,他的收入可以预见的是一定会超过医生。你说哪个职业贵哪个职业贱?

      职业无贵贱,分工不同而已。非要整出个三六九等来,无非是偏见在人为地制造人群对立和分裂而已。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