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当好乡亲们的“健康守护者”

2022年05月09日 08:40   来源:人民日报   李田书

  我在贵州山区长大,山路弯弯,很早就体会到了山里乡亲们看病的不便。正因如此,当医生很早就成了我的梦想。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考了全科医学专业。说起来,我还是省里首届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

  还记得培训期间,我在内科、外科、儿科、急诊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各个科室轮流学习。白天跟着老师学临床、晚上埋头书桌勤补课……纱布和手术刀、听诊器和病历夹始终与我相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掌握了相关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办法,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毕业后,我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基层全科医生。工作刚起步时,住宿等生活条件有点差,有的时候临床诊疗还会缺少药品和设备。条件不足,服务来补!我一边争取改善医院的医疗条件,一边发挥全科医生的优势:头疼脑热看得了,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也有办法;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提供问诊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期大病及慢病走访、上门诊疗等,我一样都不敢懈怠,奔走在各个山乡村寨之间。

  有一次特殊的出诊经历,让我印象深刻。那天临近下班,隔壁乡镇的村民打来电话求助。原来,他家里80多岁的老人病情危急,只能请医生上门看病。一边让家属描述病情,一边收拾好药品设备,我赶紧奔赴患者家中。经过一番检查,基本摸清了老人的病因,也对并发症有所了解。随后,我带家属到医院开药,又返回患者家中指导用药、嘱咐相关注意事项。一直到晚上9点多,老人情况有所好转,所有人这才安下心。“出诊不分时间、不论地域,你们医生真了不起!”病人家属的那句感谢,至今我都记得,也成了我扑下身子、坚守岗位的动力。

  在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乡镇的医疗条件一天天变好,我的付出也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几年下来,我们按时按需进行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探索镇村医疗资源整合,做深做细乡村医疗服务,医院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家门口有了好医院,省了钱、治了病,日子越过越舒心。”原先乡镇里治不了的病,如今家门口就能治,乡亲们终于告别了大病小病都得去县市医院的日子。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持,乡村医疗需要全科医生。在乡村做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不仅意味着临床诊疗能力要过关,公共卫生服务也要跟得上。只有这样,才能当好乡亲们的“健康守护者”。我相信,随着更多医学人才来到基层、扎根乡村,乡村医疗卫生事业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乡亲们的健康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有保障。

  (作者为贵州遵义凤冈县琊川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记者常钦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职称绿色通道召唤全球英才    2021年08月06日
  • ·刀尖舞者 专访院士陈孝平    2020年04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当好乡亲们的“健康守护者”

    2022-05-09 08:40 来源:人民日报 李田书

      我在贵州山区长大,山路弯弯,很早就体会到了山里乡亲们看病的不便。正因如此,当医生很早就成了我的梦想。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考了全科医学专业。说起来,我还是省里首届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

      还记得培训期间,我在内科、外科、儿科、急诊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各个科室轮流学习。白天跟着老师学临床、晚上埋头书桌勤补课……纱布和手术刀、听诊器和病历夹始终与我相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掌握了相关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办法,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毕业后,我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基层全科医生。工作刚起步时,住宿等生活条件有点差,有的时候临床诊疗还会缺少药品和设备。条件不足,服务来补!我一边争取改善医院的医疗条件,一边发挥全科医生的优势:头疼脑热看得了,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也有办法;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提供问诊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期大病及慢病走访、上门诊疗等,我一样都不敢懈怠,奔走在各个山乡村寨之间。

      有一次特殊的出诊经历,让我印象深刻。那天临近下班,隔壁乡镇的村民打来电话求助。原来,他家里80多岁的老人病情危急,只能请医生上门看病。一边让家属描述病情,一边收拾好药品设备,我赶紧奔赴患者家中。经过一番检查,基本摸清了老人的病因,也对并发症有所了解。随后,我带家属到医院开药,又返回患者家中指导用药、嘱咐相关注意事项。一直到晚上9点多,老人情况有所好转,所有人这才安下心。“出诊不分时间、不论地域,你们医生真了不起!”病人家属的那句感谢,至今我都记得,也成了我扑下身子、坚守岗位的动力。

      在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乡镇的医疗条件一天天变好,我的付出也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几年下来,我们按时按需进行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探索镇村医疗资源整合,做深做细乡村医疗服务,医院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家门口有了好医院,省了钱、治了病,日子越过越舒心。”原先乡镇里治不了的病,如今家门口就能治,乡亲们终于告别了大病小病都得去县市医院的日子。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持,乡村医疗需要全科医生。在乡村做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不仅意味着临床诊疗能力要过关,公共卫生服务也要跟得上。只有这样,才能当好乡亲们的“健康守护者”。我相信,随着更多医学人才来到基层、扎根乡村,乡村医疗卫生事业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乡亲们的健康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有保障。

      (作者为贵州遵义凤冈县琊川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记者常钦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