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野性消费”背后是消费者的信任与期待

2022年03月22日 07:17   来源:工人日报   吴睿鸫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近日“土坑酸菜”被曝光引发舆论热议,就在各大涉事厂商焦头烂额之际,成立25年、此前一直籍籍无名的方便面品牌白象却火出了圈,被买断了货,其网店还呼吁消费者理性购物,“吃多少买多少”。据某第三方直播数据统计平台披露,近一周,白象官方抖音号新增粉丝近30万,直播销售额达770多万元,而在过去3个月,白象官方抖音号销售额也仅为1300万元。

  “野性消费”的场景再次映入公众眼帘。从“鸿星尔克”“上海蜂花” 曾掀起的购买狂潮,再到眼下的白象方便面,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一则,企业先前境况并不太好。鸿星尔克一度被传出巨亏,濒临倒闭,蜂花则常年被置于超市货架不起眼处,而白象的市场份额只占方便面品牌7%;二则,长期坚持质量至上,曾经的风光给消费者留下过美好印象;三则,都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打动消费者。鸿星尔克在河南暴雨时豪捐5000万元,白象在汶川地震、新冠疫情、河南水灾中都曾慷慨解囊,捐款捐物。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这是“野性消费”中朴素的底层逻辑。这些处于经营困境中的企业,勇于社会担当,大力慷慨解囊,消费者则用购买行动,帮助其发展成长。这不但符合公众的价值判断标准,而且也是理性判断下做出的消费选择。

  特别是白象方便面,曾被抽检60多次,结果均为合格,其投资公司及分公司等涉及近300次抽检,结果均为合格。“食品安全大于天”,消费者对白象的追捧,是基于产品质量至上理念的消费。

  当然,企业从一时热度到长久不衰,并非易事。鸿星尔克的“翻红”仅维持了两三个月后,线下就变得门庭冷清,线上粉丝数量也急剧下滑。这无疑在提醒,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大潮下,被消费者以突击式“野性消费”击中的相关企业,应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实现产品优化升级,将短期流量变成企业长期增长点。这是企业该有的觉悟,也是消费者的期待。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野性消费”背后是消费者的信任与期待

2022-03-22 07:17 来源:工人日报 吴睿鸫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近日“土坑酸菜”被曝光引发舆论热议,就在各大涉事厂商焦头烂额之际,成立25年、此前一直籍籍无名的方便面品牌白象却火出了圈,被买断了货,其网店还呼吁消费者理性购物,“吃多少买多少”。据某第三方直播数据统计平台披露,近一周,白象官方抖音号新增粉丝近30万,直播销售额达770多万元,而在过去3个月,白象官方抖音号销售额也仅为1300万元。

  “野性消费”的场景再次映入公众眼帘。从“鸿星尔克”“上海蜂花” 曾掀起的购买狂潮,再到眼下的白象方便面,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一则,企业先前境况并不太好。鸿星尔克一度被传出巨亏,濒临倒闭,蜂花则常年被置于超市货架不起眼处,而白象的市场份额只占方便面品牌7%;二则,长期坚持质量至上,曾经的风光给消费者留下过美好印象;三则,都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打动消费者。鸿星尔克在河南暴雨时豪捐5000万元,白象在汶川地震、新冠疫情、河南水灾中都曾慷慨解囊,捐款捐物。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这是“野性消费”中朴素的底层逻辑。这些处于经营困境中的企业,勇于社会担当,大力慷慨解囊,消费者则用购买行动,帮助其发展成长。这不但符合公众的价值判断标准,而且也是理性判断下做出的消费选择。

  特别是白象方便面,曾被抽检60多次,结果均为合格,其投资公司及分公司等涉及近300次抽检,结果均为合格。“食品安全大于天”,消费者对白象的追捧,是基于产品质量至上理念的消费。

  当然,企业从一时热度到长久不衰,并非易事。鸿星尔克的“翻红”仅维持了两三个月后,线下就变得门庭冷清,线上粉丝数量也急剧下滑。这无疑在提醒,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大潮下,被消费者以突击式“野性消费”击中的相关企业,应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实现产品优化升级,将短期流量变成企业长期增长点。这是企业该有的觉悟,也是消费者的期待。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