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夯实基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2年02月26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中国人民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政策好、科技强、人努力,多种因素协同发力,夯实农业稳产增产的基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就会更足。

  一年之计在于春。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全国春耕备耕已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在海南文昌,当地为村民提供了订单式育秧插秧,提高种植效率;在陕西,针对降水量偏少情况,各大灌区开始了春灌;在吉林,大型农机在农田里整地撒肥,为黑土地加“油”……神州大地呈现出“人勤春来早,田间耕作忙”的生动景象。

  春耕是全年农业生产的第一仗,抓好春耕备耕,确保夏粮丰收,对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形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正是大家关注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牢牢守住的两条底线之一。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将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一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必须深刻认识到,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是粮食安全基础仍然不牢固、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靠别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既不现实,也靠不住。

  回首过往,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靠的就是把握发展规律、科学制定正确策略。从“一号文件”布置的相关任务来看,不论是“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还是“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抑或是“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都是要通过稳产量、调结构、保耕地,确保我们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去年,笔者走访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田间地头,探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径。梨树县与科研院所合作,经过联合攻关,总结出适合当地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建立了包括秸秆覆盖、土壤疏松、免耕播种施肥、防除病虫草害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有效保护了黑土层,形成了“梨树模式”。近年来,当地实现农业高产、农民致富,再次证明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正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今天,中国人民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政策好、科技强、人努力,多种因素协同发力,夯实农业稳产增产的基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就会更足。(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夯实“三农”基础 稳中求进推动乡村振兴

     农企要抓住全产业链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夯实基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2-02-26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中国人民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政策好、科技强、人努力,多种因素协同发力,夯实农业稳产增产的基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就会更足。

  一年之计在于春。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全国春耕备耕已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在海南文昌,当地为村民提供了订单式育秧插秧,提高种植效率;在陕西,针对降水量偏少情况,各大灌区开始了春灌;在吉林,大型农机在农田里整地撒肥,为黑土地加“油”……神州大地呈现出“人勤春来早,田间耕作忙”的生动景象。

  春耕是全年农业生产的第一仗,抓好春耕备耕,确保夏粮丰收,对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形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正是大家关注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牢牢守住的两条底线之一。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将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一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必须深刻认识到,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是粮食安全基础仍然不牢固、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靠别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既不现实,也靠不住。

  回首过往,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靠的就是把握发展规律、科学制定正确策略。从“一号文件”布置的相关任务来看,不论是“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还是“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抑或是“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都是要通过稳产量、调结构、保耕地,确保我们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去年,笔者走访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田间地头,探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径。梨树县与科研院所合作,经过联合攻关,总结出适合当地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建立了包括秸秆覆盖、土壤疏松、免耕播种施肥、防除病虫草害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有效保护了黑土层,形成了“梨树模式”。近年来,当地实现农业高产、农民致富,再次证明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正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今天,中国人民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政策好、科技强、人努力,多种因素协同发力,夯实农业稳产增产的基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就会更足。(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夯实“三农”基础 稳中求进推动乡村振兴

     农企要抓住全产业链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