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夯实基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2年02月26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中国人民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政策好、科技强、人努力,多种因素协同发力,夯实农业稳产增产的基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就会更足。

  一年之计在于春。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全国春耕备耕已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在海南文昌,当地为村民提供了订单式育秧插秧,提高种植效率;在陕西,针对降水量偏少情况,各大灌区开始了春灌;在吉林,大型农机在农田里整地撒肥,为黑土地加“油”……神州大地呈现出“人勤春来早,田间耕作忙”的生动景象。

  春耕是全年农业生产的第一仗,抓好春耕备耕,确保夏粮丰收,对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形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正是大家关注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牢牢守住的两条底线之一。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将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一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必须深刻认识到,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是粮食安全基础仍然不牢固、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靠别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既不现实,也靠不住。

  回首过往,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靠的就是把握发展规律、科学制定正确策略。从“一号文件”布置的相关任务来看,不论是“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还是“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抑或是“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都是要通过稳产量、调结构、保耕地,确保我们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去年,笔者走访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田间地头,探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径。梨树县与科研院所合作,经过联合攻关,总结出适合当地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建立了包括秸秆覆盖、土壤疏松、免耕播种施肥、防除病虫草害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有效保护了黑土层,形成了“梨树模式”。近年来,当地实现农业高产、农民致富,再次证明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正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今天,中国人民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政策好、科技强、人努力,多种因素协同发力,夯实农业稳产增产的基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就会更足。(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夯实“三农”基础 稳中求进推动乡村振兴

     农企要抓住全产业链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中经评论:夯实基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2-02-26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